昨夜,朱允熥做了個不可描述的夢,打了個激靈。
清晨,又被尿憋醒。
掀開被子,他看著褥子上那一團已經(jīng)干了的污漬微微皺眉,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心里微微嘆息。
少年人的身體里,總是有著熄滅不了的火焰。
隨后起床梳洗,到后殿之中打了一趟軍體拳,五十個俯臥撐,又跑了兩圈,直到出了許多汗,身體里的火似乎才消退不少。
“皇爺爺起來了嗎?”坐在偏殿的書桌前,朱允熥一邊擦臉,一邊問道。
樸無用垂首站著,低眉順眼,“皇爺昨夜沒回奉天殿安置,在惠妃娘娘那兒睡的!”
朱允熥恍然大悟,不禁笑道,“老頭行啊!”
接著他沒有馬上用早膳,而是讓王八恥把奏折捧來,細心的看著。
作為皇儲,他不但每每在老爺子和朝廷大臣商議政事的時候要旁聽,發(fā)表意見。
而且,老爺子還許了他批閱奏折的權(quán)利。
當(dāng)然,他批閱之后,老爺子還要再看一遍。
從皇儲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君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先洞悉這個帝國的內(nèi)政和缺點,才能在以后做出相應(yīng)的改革。
任何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制度之上,必須要貼合實際。
若是直接上來就什么大力發(fā)展商業(yè),這個也改那個也變,不切實際的拍腦門,只怕不但于國家無益,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越是深入這個時代,這種感觸越深。
很多事,千萬不能拍拍腦袋突發(fā)奇想,你認為的好東西,要真正能適應(yīng)這個時代,真正能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好處,才是好東西。
滿朝中樞大臣,各個都是兩榜進士,他們或許有些迂腐,但在治理國家一事上,他們的能力和看法,遠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第一份奏折,河南布政司使許珪奏。
“今歲,河南開封,彰德兩府大旱,田收十不足其四。
百姓只可果脯,于賦稅無力。
臣斗膽,叩請陛下免除兩府百姓夏稅。
”
第一份奏折就不是好消息,我們這國家太大,哪怕是再太平的世道,也總有地方,遭受天災(zāi)人禍。
朱允熥提筆,工整的寫道,“即命鐲其稅(免稅),著戶部給事中,督察院巡按御史,核算河南旱災(zāi)之地百姓人口,免除夏稅,以安民心,以顯天德。
”
之后想了想,加重語氣寫道,“河南許布政,切記不可為掩蓋過失,少報瞞報。
民田收幾何,關(guān)乎千萬百姓生計。
臨近年關(guān),若百姓饑苦,則立即上報,或是從關(guān)倉賑濟,或是戶部調(diào)撥錢糧,萬萬不可馬虎。
”
“今歲有旱,不知明年如何,春耕轉(zhuǎn)眼即到,兩府百姓春耕之事,更要慎之又慎。
上,天恩高得,爾切記以民為先。
把兩府的旱情,百姓民生之艱難,及明年春耕的事宜,詳細條陳奏報,不得延誤!”
他是皇儲,老爺子許用御筆朱批。
但是他不能用皇帝的口氣,而是用皇儲的口吻。
地方官也看得出來,這是老爺子讓朱允熥先和地方大員們,熟悉彼此。
看完了河南的奏折,朱允熥拿起一份空白的奏折,繼續(xù)提筆寫道,“天災(zāi)非人力能免,然有些許官員,為了前程官位少報,瞞報,使得百姓不能沐浴天恩,使中樞不能第一時間體察民情。
”
“孫兒有些許淺薄之見,北方易天災(zāi)之地,朝廷應(yīng)派遣督察御史,進士,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巡視。
體察民情,把地方積弊以及民生詳細奏報朝廷。
若有災(zāi),則御史,進士,監(jiān)生三體督察,懲辦玩忽職守之官員。
”
“過去朝廷懲辦,皆以官為首。
孫兒以為地方里長,甲首亦不能免除責(zé)罰。
”
“凡部內(nèi)有水,旱,蟲,霜雹等災(zāi),一應(yīng)損傷田畝,有司官吏即刻層層上報
。
而玩忽職守,不受理災(zāi)情,推脫了事,在其位不謀其政之官,各杖八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