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有北蠻這個永遠無法消除的大敵,這就注定了要時常面臨隱患。
只是可惜大梁距離太遠,無法與蠻族聯(lián)系到,否則兩方聯(lián)合,同時進攻大寧,必能成事……
不過話說回來,大寧皇帝可真是夠雞賊的,竟然隱瞞行程前去北方。
必然是情勢嚴重,否則國之君豈會親至?
鎮(zhèn)邊軍已經成立。
是以他原來的玄甲軍為基礎組建而成,戰(zhàn)力卓越,絕非以前可比。
他并不著急,而是在等著情報。
戰(zhàn)爭不能輕易開啟,大梁還未真正從之前的戰(zhàn)敗中走出,準備還不充足。
朱鎮(zhèn)很清楚。
要么不打,要打就要鼓作氣贏得勝利,對他們來說,機會只有次。
否則把士氣都折騰光了。
他在耐心的等待。
什么時候,邊境北部敵軍開始調動了,那么就是大寧遇到的問題嚴重了。
最好,大寧皇帝死在北夷!
朱鎮(zhèn)不無惡意的想著。
不過未雨綢繆也未嘗不可,他這次親來邊境,是組建成立鎮(zhèn)邊軍,二是為出兵做準備。
只要確定了大寧遭受到蠻族攻戰(zhàn),他就不會有任何猶豫。
他的父皇梁武帝,已經給了他職權。
同時,魏國那邊也會立即響應出兵,這樣的話,五年之期就會提前了……
國內國外,都在緊密關注著。
在過了深秋,第場雪到來之際。
關寧終于回來了!
還未出南蠻之地,他便收到內閣送來的緊急情報。
不過也不著急。
因為根本就沒發(fā)生什么。
朝堂有些不穩(wěn),大臣們有些浮躁,這也很正常。
畢竟他離開京城這么久。
至于梁國那邊的動向?
關寧也不在乎。
首先可以確定梁國不會輕易開啟戰(zhàn)端,他們必須要保證有準確的消息才行。
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這是梁國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因為他們已經經不起失敗。
再來次,不用別人進攻,梁國自己就崩潰了。
那么他們就要確定,蠻族大軍正進攻大寧,或者北征失敗,需要更多兵力的投入。
大寧無法同時雙線作戰(zhàn)。
這確實是個難得的機會。
可這樣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他是得勝而歸,還取得了大捷。
鎮(zhèn)北軍除去白紹元率領的三萬,其余全部調回。
也沒什么影響,原本邊境就有五萬駐軍。
折損的兵力也能很快補充。
因為有足夠的戰(zhàn)馬。
梁國若是在年初,他剛出發(fā)時開戰(zhàn)或許能占到便宜,現(xiàn)在不行了。
已經喪失了最佳進攻時機。
不必理會。
若要進攻,開打便是,還真當怕他不成……
至于他們所考慮的蠻族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關寧毫不在意。
回國后,并未立即回上京,還去遼州蠻族自治區(qū)看了趟。
自治區(qū)跟他初春來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很多氈房都變成了正常的房屋。
這也是農耕最基本的定居生活。
在地方官府的幫助下,建立起了家園。
自治區(qū)內,第個私塾成立,并已在正常授課。
生員沒有條件。
不論年齡大小,不論男女老幼,只要你想學習,都可以來學習,而且是免費的。
私塾的老師,都是以前的老童生。
因為新學推廣他們失業(yè)了,來這里也算是再就業(yè),只是教這些蠻族人可比教啟蒙幼童難多了。
在其周邊劃分的地域,已有大片荒野開墾出來,明年開春就能耕種。
這些都是在地方官府派專人指導的情況下完成。
關寧詳細了解過。
這幫人干活積極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外人都說蠻族人好戰(zhàn)勇猛,卻忽略了他們其他優(yōu)良品質,比如踏實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