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皇帝自然都懂!他也絕不會答應(yīng),但大明又確實需要和瓦剌聯(lián)盟,所以他問道:“你們覺得,可否遣使去瓦剌專談此事?”
“臣以為可以。”張正應(yīng)道,“瓦剌也許是在試探我朝,此去的使者當(dāng)性情穩(wěn)重,不可被瓦剌探知我朝底細(xì)。”
這話正和皇帝心意,“張卿以為,誰去合適?”
“禮部郎中蘇正躍,可堪此任。”張正提了個人。
“先生和陳卿以為如何?”皇帝又問了李、陳二人。
李閣老對蘇正躍有印象,是個穩(wěn)重的,“臣以為可行。”
“他年紀(jì)會否太輕?而且,他似乎是蘇大學(xué)士的侄兒,此行恐有兇險,蘇大學(xué)士無子,可是將侄兒當(dāng)成兒子看顧著的。”
陳閣老體恤的提醒完之后,舉薦了另外一人,“臣以為,不如讓身在大同的忠勇伯世子過去,忠勇伯一門對瓦剌較為了解,由他去談,興許更合適?”
軍情如火,能早一點和瓦剌接觸,在皇帝看來,確實是好事,忠勇伯世子一表人才,給他的印象還不錯。
但張正卻提出異議,“大同府雖無戰(zhàn)患,但既已提防著了,太子殿下又還在大同府,不適合將忠勇伯世子調(diào)走,萬一有變,局勢于我朝更為不利。”
“老臣以為,護國公定能守住永城,只要永城不破,倒也不是等不起、何況錦州城破后,蕭圃并未被擒,也許還能和護國公一同奪回錦州。
屆時再與瓦剌談聯(lián)盟,于我朝野更為有利,能壓一壓瓦剌,省得他們以為我朝無人,只能委曲求全。”李閣老也闡明了心中所想。
皇帝便道:“朕考慮考慮。”
顯然還是想派出忠勇伯世子的皇帝,有些猶豫。
張正看得出來,忽然感慨了一聲,“若是臨安已高中,倒是可以叫他去。他雖年少,學(xué)識、膽色、眼界卻極為不俗。”
陳閣老聞,倒也笑贊道,“那日宮宴見之,確實人如其名,陛下、您若是沒點駙馬的意思,不如給臣家里的姑娘指婚?”
李閣老心下詫異,他是聽老伴說過,謝家有意和王家聯(lián)姻,不由打趣:“小陳你這就不厚道了,人家是榜下捉婿,你竟以職位之便,早早叫陛下指婚?”
“哈哈哈!見笑、見笑了,這么好的女婿,誰不想要啊?”陳閣老笑瞇瞇的含糊過去,轉(zhuǎn)到了正題,“陛下,可需叫人先擬旨,具體定誰先空著,等您定好,直接寫上即可。”
“可。”皇帝點頭,“臨安確實不錯。”
可惜人沒在京城,還在南州……
南州那邊也還有事,否則就算沒下場也沒什么,下不下場都是他倚重的人,添個高中的名聲,不過是為了日后好管服下屬罷了。
翌日,皇帝宣布的最終人選,還是忠勇伯世子。
皇帝認(rèn)為韃靼不可能兵分兩路,再打大同,已經(jīng)下旨召太子回京,忠勇伯世子也就沒了守護東宮的必要,自可前往瓦剌,與之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