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設備,不管是拍攝的還是播放的,都是非常的笨重且復雜。
在折騰了近二十分鐘,這些工作人員總算是將設備安裝好了。
看到安裝起來的設備,周揚不由得搖了搖頭,這也太落后了。
不就是播放一個樣片嗎,至于將露天電影那套玩意兒搞到屋里嘛!
不過看到同志們一個個搞的汗流浹背的樣子,他最終什么都沒有說。
待設備架起來之后,在周揚的期待中,樣片正式播放了起來。
隨著一陣舒緩的音樂,大紅柜前的幕布上出現了一組云山縣城的畫面,緊接著上面出現了一排大字:《因地制宜搞發展,脫貧致富為人民——記全國第一養豬大縣云山縣的發展之路》。
很典型的政府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先把標題點出來,而且這標題取的往往還挺唬人,這或許就是最早的“震驚體”了。
標題過后,畫面一轉,出現的是云山縣肉聯廠屠宰車間,只見這邊一排排處理好的豬肉通過傳送帶運往旁邊的冷庫,而此時冷庫里也存放了大量的豬肉。
同時音響里傳來配音解說,講的是云山縣肉聯廠目前的情況,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塞北小縣的二級肉聯廠,一天屠宰生豬就能達到2000頭以上,而且這里處理好的生豬一半要供應塞北省省會青城,剩下的一半則是要供應三百多公里外的京城,巧妙地將云山縣與主角長白豬以及京城聯系到了一起!
緊接著畫面便來到了肉聯廠外面,只見肉聯廠的院子里停著大幾十輛大卡車,這些大卡車上裝的都是滿滿的大白豬。
樣片繼續播放,此時的配樂也變的低沉起來,接下來便到了關鍵的憶苦思甜、追根溯源了。
只見畫面一轉,幕布上面出現了一組組窮困的畫面,低矮破舊的房屋,面黃肌瘦的社員百姓以及衣不蔽體光屁股的孩童,要不是大家伙的衣服不再是長袍大褂的話,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回到了解放前呢。
配音也在此時講起了云山縣幾年前的情況,什么全縣老百姓收入有多低,多少人吃不上飯,還特意提到了本地特有的“云山面”,這是一種將馬鈴薯藤蔓曬干,用碾子推成粉末狀,摻上麥麩、雜面的混合面。
味道嗎,一難盡!
總之,這是一種略比觀音土強那么一點的東西,絕對算不上糧食。
但卻是幾年前云山縣老百姓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用來救命度日的東西,所以看到這里的時候,不管是李長青還是周揚都沉默了。
雖然知道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了,但想到前幾年的苦日子,兩人的心情還是有些沉重。
這一段的內容確實很壓抑,真實的將云山縣老百姓前幾年的生活展現了出來,日子確實非常的艱難,有過同樣經歷的人看完最容易引起共鳴。
隨著音樂逐漸的變的讓人奮進起來,宣傳片也進入了令人激動的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講云山縣在縣領導們的努力引導下,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與塞北省農牧學院合作,并在農牧學院的幫助下大力的發展長白豬養殖。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現在云山縣年生豬出欄量突破了0多萬頭,老百姓的收入顯著增加。.五6
之前年年都要欠任務糧的生產隊也都將欠下的糧食還掉了,縣醫院的那些陳年舊賬也還了大半,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而縣里依托養豬業建起了飼料廠、擴大了肉聯廠規模,還建起了火腿腸廠,實現了地方政府和百姓雙贏的局面。
最后則是展望了一下未來,預期今年云山縣生豬出欄量能突破一百萬頭,產業規模達到.億...
播放完這一部分,幕布上的畫面戛然而止。
接著,周揚耳邊就傳來了楊琦的聲音:“周揚,感覺咋樣,咱們拍出來的這個片子怎么樣?”
雖然楊琦這話聽起來是在詢問周揚的看法和意見,但是從他得意地小表情來看,這分明是在想讓周揚夸夸他。
看到這一幕,周揚忍不住笑了。
隨后,他在楊琦等人期待的眼神中,說出了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
ps:第一章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