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說抗拒這門親事。
那真相只有一個——
這背后有人在推動親事的促成。
從紀太師和紀明昇、紀明冉口中,她對當今圣上以及紀府的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紀太師是當今圣上的第一位師長,當初圣上還是皇子時,性格內向,寡少語,又不顯山不露水的,是故并不受先皇喜愛。
最有可能繼承大統的人是現在的鎮北王慕琛。
太后當時只是一個妃子,她的處境也不算好,便也更看重活潑聰明、能為自己爭寵的小兒子慕琛。
在那個時期,當今圣上可謂是自力更生,在夾縫中求生。
而紀太師的脾氣向來暴躁,盡管他學識過人,先皇也不是很喜歡他。
因此紀太師就成了同樣不怎么受寵的皇子的老師。
之后,當今圣上又經歷了許多陰謀詭計,幾次被害。
尤其是奪嫡之爭那陣子,若不是有紀府在背后堅定地支持,他是走不到今天這一步的。
最終不受寵的皇子登基為皇。
紀府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可以說,紀府和當今圣上是一體的。
只是,朝堂局勢復雜,當今圣上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
這種情況下,紀府就不宜太過張揚。
加之紀太師的二兒子、四兒子和五兒子,對入朝為官都沒什么興趣。
所以這三人都在外游歷。
只有老大得了個御前侍衛的官職,老三則繼承了父親的文采,欲走科考之道。
但不知何故,紀太師一直壓著三兒子,不讓他參加科考。
這導致紀明冉都二十二了,還是個白丁。
原主呢,今年十六歲,出生時母親難產而亡,臨終之際交代丈夫和兒子們,定要好好保護自己拿命換來的小女兒。
是以,原主自小是在父兄寵愛的溫室中長大的。
她性情刁蠻任性,卻單純至極。
雖然受不得半點氣,但也從不主動害人。
可她這性格,進了宮必定吃大虧。
而原主和慕琛第一次見面,便是在六歲那年參加宮宴,遭到七公主的刁難,她不忿之下回擊,就此沖撞了公主。
七公主的母妃是當時最受寵的貴妃,見女兒受傷,氣極的貴妃要鞭打原主。
正是那時,十六歲的慕琛站出來,為原主作證,是七公主挑事在先,受傷也是她自己想打紀靈笙,卻不小心跌到了池中。
他的出面,令原主免了一頓鞭子,也從此在原主心里印下抹不去的痕跡。
就因原主心里對慕琛念念不忘,加上那一年的事件讓紀太師后怕。
于是后來皇帝暗示讓紀靈笙入宮為妃時,紀太師拒絕了。
得知原主心悅慕琛,又有太后施壓,皇帝只好下旨賜婚。
如今木已成舟,原主成了鎮北王妃,皇帝是不可能再召她入宮的。
此等局面下,為了維持圣旨的威嚴和皇家顏面,皇帝豈能同意兩人和離。
即便皇帝同意,處心積慮促成這門親事的太后,也不會答應。
換之,紀靈笙只能趁皇宮那邊還沒做出處置,假裝自己一定能和鎮北王和離,把紀府給原主的嫁妝,還有王府的財寶多搬一些回去。
這樣才不會吃虧!
不然以這個皇權世界的尿性,她這頓鞭子大概是白挨了!
即使有賠償,放在王府,那不還是慕琛的東西?
呵呵,她紀靈笙絕不允許這種事發生!
必須往死里薅王府的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