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帝那時侯,就有人提出來過這個建議。
但那時侯被否決了。
畢竟國朝還沒走到那個地步,還沒這必要動到讀書人。
所謂廩補,院試時成績好的秀才,被取為廩生,每個月能從官府領(lǐng)到一份朝廷發(fā)放的廩膳,用于補助秀才的生活。
所以說知識便是財富
,這是有道理的。
畢竟讀書成績好,那是真的有錢發(fā)。
這個補助有的朝代多,有的朝代少。
大周一般是每個月發(fā)放廩米六斗,半貫錢。
錢不算多,但對于家境貧困的學(xué)生來說,絕對夠他在學(xué)院的生活了。
一般成為秀才后,若是一直鄉(xiāng)試都考不上又還是堅持一直考,年紀(jì)太大了的話,即便成績不怎么樣,當(dāng)?shù)毓俑矔閺[生,進(jìn)行一番補助。
每個縣學(xué)、府學(xué)與州學(xué)的廩生不算很多,可加起來也有一筆數(shù)目。
但只動一個月的話,估計是不夠的。
在場的都是讀書人,雖然都考了出來,可還是要維護(hù)讀書人利益的。
對于羅鏡文這個提議,基本都是不通意的。
“不可。”
“廩補自科舉以來便有,怎么能隨便動這個?”
“不動這個,那要動哪一個?”羅鏡文嘆了一口氣。
“不然只能委屈諸公少領(lǐng)一兩個月的俸祿,這樣咱們就絕對夠銀子購買種子了。”
這個提議,更加不行。
“這.......”
“我們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對對對,總有辦法的,暫且不必走到這個地步。”
都到這個地步了,這個廩補估計是得動了。
不然動的,就是諸公們的俸祿。
苦自已,不如苦別人。
年輕人挨一下苦,等到朝廷好起來后,再補償回來就是。
這么一想,又覺得羅鏡文這個提議還過得去了。
“要不咱們便按照羅大人的意思,先借用一個月的廩生補助,后面再補回來便是?”
“這新作物這般高產(chǎn),等今年收成兩次之后,咱們也不怕沒有糧食用了。”
“只要與那些讀書人說好,他們應(yīng)當(dāng)會答應(yīng)的。”
“是啊是啊!”
有人松了口,便開始說服其他人。
這確實是為國為民的事情,讀書人更該通情達(dá)理一點。
羅鏡文心里其實也有點懸。
可眼看這么好的機會在面前,不可能不抓住。
至于那些讀書人,等后面再給回他們補償,肯定也不會再有怨氣了。
想法是挺好的。
皇榜一經(jīng)張貼出去,在讀書人中是引起了一些波瀾。
不過動靜也不算大。
畢竟廩生占的還是少數(shù),鬧也鬧不大起來。
見到這樣,朝廷便更加心安理得了。
當(dāng)即用這個月剩下的廩補,高價找那些來往的客商們購買種子。
在重金的誘惑下,果然很多人動心。
那些有路子的客商們,瘋了一般地往東南去收購紅薯種子,再用各種辦法轉(zhuǎn)運出來。
在三月份后,朝廷便陸續(xù)開始收到一批一批的種子。
先是在京郊的田地開始種下,又慢慢往別的州府去派。
已經(jīng)種下作物的田地沒辦法再種,官方便鼓勵百姓們在屋前屋后或者村里的空地上開墾出新的田地來種植。
這種作物非常高產(chǎn),而且成長一段時間后葉子就可以采摘來吃,百姓們也都很愿意種。
于是,春耕后整個大周的百姓們都又投入了辛勤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