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禮,做了自我介紹,又寒暄了兩句,此間的徐嬤嬤,就帶著三人先看起了繡坊。
進(jìn)門就是一個(gè)寬闊的庭院,兩邊種了花草,庭院正對著的是一個(gè)三層高的繡樓,每一層都有十五間繡房,每一間繡坊里都擺著繡架、理線的架子、掛花樣的架子。
徐嬤嬤帶著三人走進(jìn)一間繡坊道:“這繡房里的繡架都是好的,我們家夫人說了,云夫人你們?nèi)羰窍胭I下繡坊,這些繡架,和繡坊里剩的絲線,都免費(fèi)送你們了。”
一間繡房也不大,堪堪能擺下這些東西,不過每一間繡房都是有窗戶的,光線都不錯(cuò)。
秀樓兩邊有兩間大的廂房,一個(gè)是平時(shí)接待客人用的,一個(gè)是繡娘吃茶用的。
因?yàn)槔C樓里不能有茶水和吃食,避免污染繡品,故而繡娘若是餓了渴了,都是出了繡樓到廂房里去喝水吃東西的。
繡樓后面就是后院兒,后院兒中間有一口井,有一間正房和兩間廂房,后院兒后頭還有一排后罩房,可供繡娘居住。
三人看了繡坊都很是滿意,轉(zhuǎn)而又去看了織布坊,織布坊比繡坊要大些,但瞧著沒繡坊規(guī)整好看,有三十來架織布機(jī),也有可供織娘住宿的后院兒。
對于這織布坊云老夫人是不太滿意的,但想著那趙夫人與兒媳的情分,人家這些東西也白送,便還是點(diǎn)頭把這織布坊要下了。五8○
繡坊趙夫人開的價(jià)錢是各三千兩銀子,等三人回了家,一人拿出了兩千兩銀子出來,讓人給趙夫人送去了。
趙夫人收了銀子,第二天便把改好名字的房契和鑰匙送了來,房契上落的是沈怡。
沈婉看著地契上的名字,有些意外地看著祖母和婆母道:“怎么落的是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