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滕文公》中,“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
既應(yīng)了大周后不再去西林苑,她便也成日留在桃林新宅。
大概軍中事務(wù)十分繁忙,也許仍舊在四處搜捕謝玉,那人不怎么回來,他不回來,小七便在桃林等著。
她溫柔地等著公子。
裴孝廉的話她不是沒有聽進心里去,因而一個人的時候也成日琢磨,心里百轉(zhuǎn)千回,就在坦承和隱瞞之間反復橫跳。
有時候下定了一百個決心,決心見了公子便坦承一切。
告訴公子,她的朋友謝玉沒有死,關(guān)于謝玉是余歇的事,她也是六月才知道的,并非有意欺瞞。
還要告訴公子,小七也是個楚人,但她從來沒有去過楚國,也從未為了楚國做過對不起公子的事。
她想,什么都告訴公子,沒什么大不了的。
容得下她自然好,容不下便殺,殺了死了便也不必再左右為難下去。
但有時候又要下定一百個決心,決心繼續(xù)隱瞞下去,咬死都不肯松口。
一個大表哥已讓公子耿耿于懷,若再知道她與謝玉的關(guān)系比大表哥還要更勝一籌,還不知要怎樣心生芥蒂。如今便已決意捕殺,若什么都知道了,謝玉是一點兒活路都不會再有。
何況,那人幼時又險些死在她父親的手里。他那樣驕傲入了骨的人,大抵不會愿意要旁人知曉這一樁難之隱。
再一想,他能取了阿拉珠的心頭血,焉知不能取了姚小七的?
左思右想,瞻前顧后,把自己折磨得茶飯不思,回腸傷氣,肉眼可見地消瘦了許多。
每日日暮總包好餃子等他,只包他喜歡的餡兒。
蝦仁的,蟹黃的,海魚的,青筍的,牛肉的,仍在其中攙幾只蜜糖餃子。
總覺得他會回家,因而不嫌麻煩,每晚都包。
但大多時候都在案上放著,直到入了夜,干了皮,漏了湯,直到一個個圓滾滾的小餃子沾在了面板上,一拿起來就一破兩半。
一個也不能再吃,全都破了,爛了,最后也全都丟了,棄了。
第一日沒有回來,便覺得他第二日一定會來。
第二日沒有回來,便總覺得他第三日一定會來。
他沒有在外頭留宿的習慣,若第三日也沒有來,那第四日便該回來了吧?
沒有。
他忙于政事軍務(wù),因而沒有回來。
他不回來,她便安心地等。
蘭臺的醫(yī)官一回回地把脈,兩回小產(chǎn),虧空過大,醫(yī)官只叮囑好好調(diào)養(yǎng),除了開藥,開藥,開藥,并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
而小七呢,她除了沒完沒了地飲藥,飲藥,飲藥,也并沒有什么太好的主意。
眼看著蘭臺的山桃慢慢熟了,她總坐在廊下望著山桃發(fā)呆。
會惦記著他的傷口,會惦記著謝玉的安危,更多時候是在幻想著他們的大婚。
她就在樹下坐著,聽著夏蟬鳴唱,就好似聽到那古樂之喧。
素日無聊,陪她說話的人是槿娘,侍奉湯藥的人是啞婆子,有她們在,雖不能去西林苑,但到底不那么難過。
偶爾見到裴孝廉,會屏退眾人,單獨問他,“公子的傷好些了嗎?”
裴孝廉雖不如從前一樣和顏悅色,也不似從前一樣知無不,但她既問了,也總能與她說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