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形”的堤壩,在整個上邶朝應該都是頭一份,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
現在上邶朝修筑堤壩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用梯型壩,梁大師作為老一代的水利工程大師,他早就已經發現了梯形水壩的局限性,一直想要研究出其他更加實用性強的水壩來,“人”字形的堤壩也曾經構想過,但是在具體考察的時候總覺得還有些不足的地方,有些數據老是對不上,他實驗了很久也沒成功。
其他一些設想也是還沒能具體實施。
黎修能也傳承了自己師父梁大師的思想理念,也一直想要突破,這不看見傅今安的這幅圖紙的時候,才會愛不釋手。
看到傅今安畫的“三七分”的圖紙,他隱約覺得好像這是一個突破點。
傅今安跟黎修能具體介紹了一下這圖紙。
這水壩長約30公里,寬約5米,由鏵嘴、大小天平、32座陡門、還有兩條渠、以及一條堤壩組成。可以溝通青江和桂江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
其實準確的來說,這不應該是一座水壩,這應該叫做水渠才合適,水壩是專門用來攔截和蓄水的而水渠是用來排水的。
有一句話叫做堵不如疏。
水渠有時候比水壩更加有利于泄洪。
黎修能指了旁邊的水庫構建圖問道“既然我們可以用這水渠來把洪澇給排走,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專門蓄水呢?”
“這個就涉及到后期的灌溉、船運和魚的養殖等等問題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麗江是一條季節河,夏天的時候水量特別的豐沛,而到了枯水期的時候甚至能夠直接干到一滴水都沒有。建一座水庫的功能就在于能夠調節一年四季的水量,保證船運,還有附近農田的灌溉。”
黎修能連連點頭。
看到的圖紙的時候,他就已經大概能知道傅今安的意思了,畢竟他也是做水利工程方面的,只是缺少了最后那一點點撥。
這些他和他師父通通都有設想過,只是讓他全部組合起來,他就是一直沒找到頭緒,被傅今安按照圖紙點撥了之后,他有一種頓悟的感覺。
“這個想法太妙了。”
尤其是傅今安的那幅“三七分”的“人”型水渠圖。
傅今安畫出的鏵嘴、大小天平、32座陡門讓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雖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但是直覺告訴他很重要也很實用。
接下來就看實用性強不強,能不能真的具有能實際建造建造的可行性了。
黎修能早就已經準備好了紙和筆。
傅今安了然。
接過了紙筆之后就問黎修能哪里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