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聽完范景文的牢騷后問道:“范尚書說這些的目的是什么?”
“臣的意思是蒸汽機短時間內可能做不出來。”
對于這個消息,崇禎沒有太多意外。
做出來了又能如何?
短時間內只能裝在船上,無法鋪鐵軌造火車。
原因很簡單....鐵比較貴重。
按照當時的民風,前腳剛把鐵路鋪好,沿途百姓隨后就會把鐵軌拆走。
拆走后化放進煉鐵爐里,鐵軌和證據都沒了。
抓住了又如何?
鐵軌已經沒了!
修復鐵軌耗時耗力...鐵軌的戰略意義十去七八。
蒸汽機解決的是運力問題,
這種戰略意義的東西沒法急,急也沒用。
崇禎的計劃是用十到二十年完成蒸汽機研發并投入使用,然后慢慢換代更新。
到時候百姓富裕了,在地里撿鐵軌的情況會減少很多。
崇禎嘆了口氣,對著范景文說道:“朕知道難,所以自從將制作蒸汽機交給工部后一次也沒問過。”
“此時急不得,但也不能破罐子破摔。”
“臣明白。”范景文松了口氣。
他是工部尚書,工部不出成績有他的責任。
又囑咐了一番后,崇禎回到了乾清宮。
次日一早。
在崇禎的授意下,吏部將方以智調離翰林院,調往地方擔任知州。
崇禎能做的只有這些,剩下的就要看方以智自己的造化了。
想要聲名遠揚,首先要把地方治理好。
治理的好,百姓們會自發地傳播他的美名。
治理好地方后會給他一兩個立功的機會,只要方以智把握住了機會立下大功,崇禎會將他調回京師輔以重任。
到時候主動投入其門下的學生將數不勝數,大明的科學發展也將得到長足進步。
直接讓他去講學不但不會有任何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首先方以智年紀太小了。
國子監的學生隨便一個抄起來年紀都比他大。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他沒有任何教學成績。
學生們會不服。
方以智在各種因素的干擾下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人一旦自我懷疑了,距離崩潰也就不遠了。
他可不想毀掉大明的物理學家。
沒必要設立所謂的科學院,大明朝缺的不是學校和學生,而是老師。
能讓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的老師!
下達完旨意后,剛剛痊愈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時明走了進來。
“皇爺,內閣送來兩份公文。一份是劉肇基請求發放撫恤銀的公文,另一份是兵科給事中彈劾劉肇基的公文。”
“撫恤銀?”聽到這三個字后崇禎有些恍惚。
他沒聽說保定和真定府一帶有戰事啊。
既然沒有戰事,又何來撫恤銀之說?
疑惑間,崇禎接過了兩份題本。
看完之后崇禎恍然大悟。
劉肇基的兵為什么那么猛?
因為他訓練的方法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訓練流汗,他訓練流血。
從他接手練兵的差事后,因訓練死亡的士兵高達近百人。
劉肇基給這些因訓練而死的人申請撫恤銀。
兵科給事中也因此事彈劾他。
銀子雖然不多,但不合規。
按照明軍規定,只有死在戰場上的人才能享受撫恤銀。
死在訓練場上的人沒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