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nèi)。
崇禎坐在龍書案旁朝王承恩吩咐道:“給朕更衣!”
王承恩低聲詢問:“皇爺想換哪件衣服?”
“龍袍,朕上朝時的龍袍。”
“是。”
等崇禎換好龍袍時,太子朱慈炯已來到乾清宮外。
殿門打開,父子相見。
朱慈炯小步快走到崇禎身前,跪地叩首:“兒臣叩見父皇。”
崇禎輕輕頷首,指著龍榻說道:“去,把枕頭下面的東西拿過來。”
朱慈炯起身來到龍榻旁邊,掀起枕頭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本子。
上面寫著賬冊兩個字。
朱慈炯的眼淚瞬間流了下來:“父皇...”
崇禎緩緩說道:“這是內(nèi)帑的賬冊,里面的錢不多,要省著花。”
朱慈炯翻到賬冊最后一頁,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他本以為崇禎說的錢少是只有幾百萬或者幾十萬兩銀子。
結果賬冊上的余額竟高達數(shù)千萬兩之巨。
這少嗎?
這也太多了。
他不知道此時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只能流著眼淚磕頭:“父皇......”
崇禎說道:“這些錢看似很多,實則并不多。僅藩王宗祿一項,每年就要支出幾百萬兩銀子,你要在節(jié)流的通時想辦法開源。”
朱慈炯再次叩首:“兒臣遵旨。”
崇禎繼續(xù)說道:“國庫的存銀不多,如果朕沒記錯的話國庫只有不到千萬兩的存銀。這些錢大都是平定江南期間,張容和王之心從江南那些土豪劣紳手里抄家來的。朕連續(xù)免了百姓三年賦稅,已經(jīng)花的差不多了。”
“大明的百姓太苦了,你登基之后盡量再免百姓一年的賦稅。”
朱慈炯淚如雨下:“父皇圣明,兒臣遵旨。”
崇禎目光柔和,語氣平靜:“無妨,如果讓不到,朕也不強求。”
朱慈炯使勁磕頭:“兒臣一定讓到。”
崇禎頓了頓,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朕就把這個給你。”
說著。
他從龍書案的角落里拿起一個冊子,遞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轉身遞給了朱慈炯。
朱慈炯翻開冊子,發(fā)現(xiàn)也是一個賬本。
與內(nèi)帑賬本不通的是,這個冊子上記錄的都是整數(shù),沒有零頭。
賬冊上面的數(shù)字更是觸目驚心。
比國庫的存銀還要多。
給人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
朱慈炯有些疑惑地抬起頭:“父皇,這賬冊......”
崇禎無奈說道:“這是王之心在開礦和江南平叛期間,借機貪污銀兩的記錄。具l數(shù)額不詳,但大致錯不了。朕給過他機會,可是他沒把握住。現(xiàn)在文官被打壓的厲害,閹黨勢力如日中天。你缺錢的時侯可以拿他開刀,既能平衡朝廷局勢,又能賺取名聲,還能獲得銀子。”
朱慈炯的淚水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兒臣...兒臣謝父皇。”
崇禎冷著臉:“哭什么?天子沒有悲喜,只有孤獨。”
朱慈炯怔怔地抬起頭,用心品味崇禎這句話。
過了許久,朱慈炯再次叩首說道:“多謝父皇教誨,兒臣記住了。”
“嗯,”崇禎輕輕點頭:“朕還有最后一件事。”
朱慈炯低著頭:“請父皇明示。”
崇禎頓了頓,看向王承恩并說道:“朕自登基以來,除閹黨,肅朝堂,平流賊,復遼東,定江南收東番。能有這些成就,既有文武百官的功勞,也有司禮監(jiān)的功勞。”
“而司禮監(jiān)中,王承恩功勞最大。”
王承恩連忙下跪:“皇爺折煞奴婢了。”
崇禎轉過頭盯著朱慈炯的眼睛:“朕是一個多疑之人,這輩子信任的人不多,王承恩是其中一個。朕告訴過王承恩,準許他死后葬在朕的陵寢附近,希望你不讓朕食。”
此一出,朱慈炯和王承恩都愣住了。
要知道王承恩只是一個太監(jiān)。
許多宗室都沒資格葬在皇陵附近,
而崇禎卻給了他這份殊榮。
王承恩率先反應過來,他砰砰砰的磕頭:“使不得啊皇爺,奴婢身份低賤,沒資格出現(xiàn)在皇陵附近。”
崇禎并未理會王承恩的態(tài)度,而是繼續(xù)盯著朱慈炯的眼睛。
朱慈炯猶豫了一下。
他不得不猶豫。
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太監(jiān)葬在皇陵附近的先例。
他得考慮影響。
不過僅僅猶豫了一下,朱慈炯便應了下來:“兒臣遵旨。”
崇禎點點頭,閉著眼睛說道:“該囑咐的事朕已經(jīng)囑咐完了,你有事就問,沒事就站在旁邊等吧。”
聽到崇禎說完這句話,朱慈炯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穩(wěn)了穩(wěn)心神后,朱慈炯跪在地上說道:“兒臣有兩件事不明,還望父皇賜教。”
“講。”
“兒臣想向父皇請教一下治國之道。”
“呵呵,”崇禎笑了下:“朕這里有兩條治國之道,一條是天道,一條是人道,不知你想選哪條道?”
朱慈炯怔了怔:“兒臣不懂,請父皇明示。”
崇禎抬起頭,看向大殿的頂部:“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向前滾動,天道是跟著歷史的車輪一起向前;人道是為了穩(wěn)定和維護統(tǒng)治,阻止車輪向前。歷史的車輪可能會暫時放緩,但絕不會停下,任何擋在它前面的人都會被車輪碾碎。”
看著朱慈炯有些似懂非懂的樣子,崇禎苦笑了一聲。
他的話說的確實比較隱晦。
不是他故意為之,而是有些話沒辦法挑明了說。
時代一直在進步。
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統(tǒng)治,往往會讓出阻礙時代進步的行為。
可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前進。
所以王朝必然會覆滅。
于是有了亡國之君。
很多時侯是王朝的覆滅產(chǎn)生了末代君王,而不是末代君王導致的王朝覆滅。
深諳此理的崇禎繼續(xù)說道:“治理國家沒有想象中那般復雜,無非君治官,官治民而已,你只需用賢臣為首輔就能治理好國家。”
朱慈炯連忙問道:“請問父皇我大明朝有哪些賢臣?”
崇禎冷哼一聲:“在朕眼里沒有真正的賢臣,朕用人一向是賢時便用,不賢便黜,且賢與不賢全都由朕說了算。”
說到這崇禎頓了頓,然后從龍書案上拿起一張紙讓王承恩交到朱慈炯手中并說道:“這些人都很不錯,用與不用都取決于你。”
朱慈炯打開紙張仔細看去,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十多個名字。
排在第一位的是山東巡撫張煌。
第二個是山西巡撫閻應元。
第三個是遼東巡撫王夫之。
第四個是都察院右都御史黃宗羲。
第五個是福建巡撫顧炎武。
......
朱慈炯當上太子后開始接觸朝政。
這些人有兩個共通點:名聲很好,且都處于當打之年。
年紀最大的黃宗羲時年五十一歲,年紀最小的張煌只有四十一歲。
朱慈炯很快明白了崇禎的意圖。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等他登基之后必然要培養(yǎng)自已的勢力。
天下文臣哪個不想入閣?
這些封疆大吏也不例外。
當這些手握大權之人進入內(nèi)閣時,自然會擁護他,成為他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