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是功臣老十四的密報,秦帝眼前瞬間一亮,難掩喜悅的吩咐道:
“快呈上來!”
大內(nèi)總管從騎兵手中小心翼翼接過密報,小跑著呈到秦帝面前。
秦帝迫不及待的展開信紙,認真閱讀。
秦在信中寫道:
“啟稟父皇,不負所托,我與大哥七哥齊心合力,攜帶武將與趙軍浴血奮戰(zhàn),攻克潼關,打開趙國門戶?!?
“但趙軍兵力雄厚,勢不可擋,我大秦勢弱,要想大獲全勝,兒臣與眾武將們商定戰(zhàn)略,以守帶攻,防守反擊。”
“潼關乃是趙國門戶,大門一開,趙國為了奪回潼關,會不予余力的興兵來打,勢必要奪回潼關才能罷休?!?
“兒臣在潼關內(nèi)側,峽谷前方建造防御工事,借助地形優(yōu)勢,易守難攻,只要守住甕城,趙國會源源不斷送死?!?
“屆時以逸待勞,以守代攻,消耗趙國兵力,代時機一到,興兵東征,直搗黃龍,才是上策?!?
“自太傅來到前線督軍以來,喧賓奪主,李代桃僵,狐假虎威,憑借帝師身份,借用父皇威嚴,胡亂指揮前線作戰(zhàn)。”
“甚至胡亂潑臟水,冤枉兒臣,以及為大秦浴血奮戰(zhàn)的將領們,冤枉我們有不臣之心,違背圣意?!?
“甚至大戰(zhàn)在即之時,肆意侮辱大罵將士,導致我軍士氣大跌,萬幸兒臣將他孤立,拒絕執(zhí)行他的胡亂指揮,這才沒有釀成大禍?!?
“父皇,兒臣等前線將士死守國門,為大秦鞠躬盡瘁,馬革裹尸,浴血奮戰(zhàn),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但我們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差點死在太傅的胡亂攀扯上。”
“父皇英明,還請父皇為兒臣主持公道。”
本來接連戰(zhàn)事告捷,朝廷上下一片振奮,計劃順勢東征,拿下趙國都城。
但十四皇子秦,這樣一番戰(zhàn)略部署諫一出,滿朝文武心里都清楚,他們的計劃也太兒戲了。
更何況,太傅是為皇帝辦事,攜帶圣旨去前線,肯定會端著架子。
這樣一來,在諫中,將利弊說的清晰明了,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縱觀大局,以逸待勞,防守反擊確實是妙計。
比他們熱血上頭時,商量的瞎指揮強多了。
秦帝若有所思,接了奏折看了好幾遍。
“好計劃,真是個好計劃!”
“兒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以守代攻,以逸待勞,防守反擊,的確是最佳選擇,只是這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