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行人,抵達潼關,換取通關文牒后,帶領秦帝來到了甕城。
秦帝被秦帶到了城墻之上,居高臨下向城內看去,只見諾大的甕城內,竟然沒有一座房屋瓦舍,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當當,全是商人,沿街擺攤,當街叫賣。
秦帝有些納悶的問道:
“諾大的一座城池,為何沒建屋瓦房舍?而且這些人都聚在這干嘛呢?”
秦耐心的解釋道:
“這座城叫甕城,建造它原本是用來抵擋趙國進攻,但現在趙國已經成為我大秦的附屬國,甕城也就沒了作用。”
“所以現在這座甕城,就被兒臣改成了集市,天下商人只要交了入城費,就能在此處自由的買賣交易。”
“這樣一來,我大秦特有的產物可以賣給別國,別國的特產也可以在這買到,特別的方便。”
聽著小十四的介紹,秦帝迫不及待的說道:
“朕想下去看看。”
秦一口答應道:
“這就帶您去瞧瞧。”
父子二人下了城墻,穿梭在甕城中的各個小攤中間。
這里有趙國的錦緞,有南越運來的新鮮水果,有魯國特產的海鹽,有吳國捕來的海產品,還有各種各樣,琳瑯滿目的民間小吃。
可以說普天之下,所有能看到的地方特色,在甕城里都能買的得到,天下商品可謂是應有盡有。
秦帝依舊是看什么都新鮮,指著前面一個一米來高,土坯做的像缸一樣的東西,上面還放著餅,好奇的問道:
“這是什么東西?”
秦介紹道:
“這叫馕餅,是燕國的特色小吃,制作過程也特別有講究。”
“父皇您看到的烤制馕餅用的工具,叫馕坑,長相類似倒扣著的水缸,一般是用羊毛和粘土砌筑成的,高約一米,肚大口小。”
“烤馕之前,先在坑底用木炭或煤炭燃燒,待明火燃盡后,坑壁已經被燒得滾燙,這時把搟好的面胚貼在坑壁上,不出一刻鐘就能烤熟。”
秦一邊說著,一邊遞給攤主兩文錢,要了一張馕餅,遞給秦帝道:
“因為被烤干了水分,這馕餅存放時間長也不易壞,非常適合長途跋涉的商人食用,極其有韌性,有嚼勁,而且越嚼越香,您嘗嘗。”
秦帝接過馕餅,廢了好大勁兒才咬下來一口,差點把老牙拽下來,吃力的在嘴里咀嚼一番,才說道:
“這馕餅味道不錯,就是吃起來有些費勁。”
秦笑呵呵的說道:
“烤馕在行軍打仗時期非常受歡迎,非常抗餓,和平年代也很受經商之人的喜愛。”
因為咬著費勁,秦帝吃了兩口烤馕就不吃了,指著前面小攤上白花花,能被拉扯那么長的面團,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