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茉寫完信,出來見大家還沒回來,估計著又是在幫新知青們干活。
她們這一批新知青一共5人,二男三女。他們一來就遇上秋收,根本沒有適應(yīng)的時間,所以經(jīng)常干不完活,都是老知青做完自己的,再幫他們。
知青點目前一共11個知青,六男五女。大家暫時相處的都還不錯,知青們也算團(tuán)結(jié),經(jīng)常互相幫助。
想到老知青們前段時間對原主的照顧,蘇茉準(zhǔn)備給大家做頓好吃的。
整個秋收下來,大家眼看著都瘦了一圈。
蘇茉拿出末世吃剩的那包大米,還剩個2斤左右,全都倒進(jìn)盆里,然后又舀了兩碗玉米碴子進(jìn)去,準(zhǔn)備熬個大米苞谷粥。
過水淘了兩遍,蘇茉把米倒入鍋里,加上大半鍋水,生了小火,讓它慢慢熬著。
然后又去外面的菜園子,摘了三個大包菜,幾個西紅柿,又從空間拿出一條大概一斤多點的臘肉,準(zhǔn)備做個臘肉炒包菜。
知青點一共兩口鍋,平時大家也不是一起吃的,只是秋收時才一起。現(xiàn)在一口鍋熬粥,還有一口鍋可以炒菜。
西紅柿則生切了,然后在上面撒點白糖當(dāng)涼拌。
這樣的伙食,在這個年代,已經(jīng)算了極好了。有大米粥,有肉,還能吃點甜,過年也差不多這樣了。
其他知青們回來,遠(yuǎn)遠(yuǎn)就聞到了肉香味。饑腸轆轆的他們,一個個都加快腳步往知青點趕。
等回到,就見蘇茉正在廚房里炒菜,那香味,聞得他們哈喇子都快流了三尺長。
跟蘇茉關(guān)系最好的馬小娟,趕緊跑過去,開心的喊道:“蘇茉,你回來啦?是做紅燒肉嗎?這么香。”
馬小娟是蘇茉的室友,還有一位,叫陳蘭。
“不是紅燒肉,是之前從家里帶了點臘肉,拿出來給大家補(bǔ)補(bǔ)。前段時間真是太麻煩大家了。”蘇茉笑笑。
原主干活真的是倒數(shù)第一的那種,基本上每個人都幫她干過活。
老知青們聽了這話,心里妥帖不少。
知青點的負(fù)責(zé)人馬建民笑著道,“大家都是革命同志,互相幫助是應(yīng)該的。”
其實,老知青們也不是十分情愿幫新知青干活。
但知青們是一體,村民們對知青本來就有些排外,如果他們不團(tuán)結(jié),在大隊里就更處下風(fēng)了。
而且秋收過后,馬上就冬季了。如果新知青干不完活,那他們就沒有多少工分,意味著他們也分不到多少糧食。
大家同在知青點,新知青沒糧食了,肯定會找老知青借。他們自己的也才勉強(qiáng)夠吃,如果借了新知青,他們自己就熬不到下次分糧。
所以,只能捏著鼻子幫他們干,讓他們盡量多掙點工分,多分點糧食。
干是干了,但心里多少會有怨的。如今蘇茉懂事,拿出好東西來感謝他們,他們心里也舒服不少。
“蘇茉,沒想到你廚藝竟然這么好。”陳蘭咽著口水,眼睛盯著鍋里,肉可還真不少。
之前見她這么嬌,以為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主,想不到竟還有些可取之處。
蘇沫笑笑,沒說話。為了能把青菜炒出肉味來,她在末世可沒少研究廚藝,廚藝能不好么。
菜很快炒好,蘇茉拿了平時裝菜的大盆,裝了端上來桌。
蘇茉刀工不錯,臘肉被她切的薄薄的,配著嫩綠的包菜,看的大家眼睛都挪不開。
“天吶,蘇茉,你這是放了多少肉?”一位叫鄭彩萍的老知青驚呼。
“也沒多少,估計也就有一斤多點吧。”
“一斤多你就一次性炒完了?”鄭彩萍差點沒尖叫起來,一副看敗家子的眼神看著蘇茉。
“我這不是看大家秋收都瘦了一圈,干脆做多點,讓大家好好吃一頓嘛。”
“行了,鄭彩萍,人家請你吃肉,你咋意見那么多?趕緊吃飯吧,你不餓我們還餓呢。”趙國平斥道。
他可真是累慘了,做完自己的,還要幫別人干,真是操蛋。
“對對對,開飯。”已經(jīng)有知青回房拿了自己的飯盒。
有知青掀開另一口鍋的鍋蓋,頓時驚呼出聲:“大米粥!”
這下,大家都不說話,十分一致的回房拿飯盒,就怕遲了被別人吃完了。老知青們都到這里一兩年了,大米粥可是逢年過節(jié)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才舍得吃的。
一頓飯,吃的大家都沒有出聲。實在是太好吃了,要不是記得自己還是知識青年,他們都想跟農(nóng)村大嬸一樣,直接上手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