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以前,各國戰艦的動力來源主要是帆槳并用。
也就是既有船帆,也有船槳。
有風用帆,無風用槳。
十五到十六世紀期間,人類對海洋認知的開始增加。
他們發現海上基本不存在沒風的情況,就算真的沒風,戰艦也可以借助洋流航行。
于是各國戰艦逐漸拋棄船槳,使用風帆作為戰艦動力。
到了十七世紀中期,只使用風帆作為動力的戰艦成為主流戰艦。
戰艦動力改革的同時,海戰方式也在改進。
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海戰的主要武器是船首金屬。
簡單來說就是在船頭包裹一塊尖銳且凸起的金屬,遇到敵船時用這塊金屬去撞擊敵船的船身,使其受損漏水進而沉沒。
除了船首金屬外,還有投石機,弓弩等遠程武器,以及長矛,刀盾等近戰武器。
當時的海戰戰術也很簡單粗暴,先用船首的金屬沖角撞擊。
接下來,兩船接舷。
一部分士兵用遠程武器壓制對方,另一部分士兵用鐵鉤勾住對方船身,用力拉拽鐵鉤后面的繩子,將兩艘船固定在一起。
之后,士兵們拿著刀盾跳到敵船上進行白刃戰。
這種戰術又稱接舷戰術。
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及以后。
由于火器的長足發展,使得傳統金屬沖角撞擊和接舷戰術逐漸被拋棄,巨艦巨炮戰術成為主流海戰思想。
說白了就是造大船,裝重炮。
在中遠距離就把敵船擊沉,不給對方近身肉搏的機會。
這個戰術從十七世紀中葉持續到二十世紀中葉,直至航空母艦崛才正式宣告巨艦巨炮時代的落幕。
鄭芝龍和鄭家軍是海盜出身。
他們被詔安成為明軍后雖然吸收了巨艦巨炮的思路,但是并沒忘記接舷戰術。
以崇禎六年十月為例,已經歸順大明五年的鄭芝龍率領水師在金門一帶與荷蘭人發生海戰。
此戰鄭芝龍使用接舷戰術燒毀敵船一艘,俘獲敵船一艘,荷蘭人兵敗撤退。
所以在和尚可喜交戰前,鄭成功就明確了戰術思路:遠距離用火炮,近距離接舷肉搏。
海面上。
建奴水師的第一艘戰船和明軍最后一艘戰船平行航行。
建奴第一輪進攻雖然來十分兇猛,但是明軍絲毫不懼。
面對噴筒噴出的火焰,他們用竹竿挑起濕布進行阻擋。
火磚來了就往上面蓋濕衣服濕布,實在不行再澆水。
前面的人剛中彈,隨后就有人頂上去。
其他人藏在船舷后面躲避攻擊,并伺機發起反擊。
雙方火炮轟鳴,彈丸箭矢紛飛如雨。
大明戰船上的舵工迅速打舵,向敵船靠攏。
在距離敵船七八步時,一個明軍將領冒著彈雨吼道,“扔鉤子!”
五六手持鐵鉤的明軍迅速站起身,在甲板上助跑一段距離后,用力拋出了手中的鐵鉤。
鐵鉤劃過海空,落到建奴戰船的船舷內側。
緊接著士兵們拉動鐵鉤后面的繩索,鉤子死死勾住敵方船舷。
“快來人幫忙一起拉!”在士兵的招呼下,幾十個明軍沖上去拉繩子。
在人力的作用下,兩艘船距離越來越近。
七步六步五步
建奴士兵很快意識到了明軍的戰術,他們一邊用各種遠程武器攻擊,一邊手持腰刀探出身子去砍鐵鉤后面的繩子。
鐺鐺!
腰刀砍在繩子上,火星四濺并發出刺耳的金屬聲。
“繩子里裹了鐵,砍不斷,得用火”
不等砍繩子的士兵把話說完,明軍火炮射出的彈丸便把他的身體射穿。
滾燙的鮮血從傷口中涌出,順著船舷一直往下淌,滴在海水里化為虛無。
硝煙彌漫中,兩艘戰船已經舷接舷。
拽繩子的明軍急忙把繩子固定好,跟著其他士兵發起了沖鋒。
“殺!”第一批士兵手持刀盾,縱身躍入敵船。
建奴士兵雖然放下噴筒火磚拿起了冷兵器,但是倉促應戰的他們根本不是明軍的對手。
一個八旗兵剛舉起刀試圖反擊,結果被一個明軍用刀砍在了肚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