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之似笑非笑的瞧了蘇茉一眼,蘇璟這堂妹,說話圓滑的很,也是個滑不溜手的人物。
等吃的差不多了,蘇璟這才打開話匣,說起事來。
“小茉,我聽小堂叔說,國內準備改革開放了,你有什么看法?”對蘇茉,蘇璟從來沒小看過。
“堂哥是準備回國投資?”
“是,有這個想法,我看好國內市場。但國內各行業封閉久了,一開始估計不會容易,你有沒有什么建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蘇茉想了想,道:“建國后,國內一直都是計劃經濟,幾十年了,要想一下子轉變成市場經濟,沒那么容易,前幾年,肯定會有不少阻礙,我不建議一開始就重拳出擊,應該徐徐的來。”
“國內目前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幾年前,國家有大批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去了,今年開始陸續回城,幾百萬的待業青年回城,如果都沒有工作,肯定會造成社會動蕩,國家需要大量的工作崗位來安排他們。”
“堂哥不妨從能快速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又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行業入手。比如,代加工。這種不沖擊國家工業主體,又能提供大量就業的行業,政府一般都會開綠燈。”
“我建議可以先從投資制衣制鞋廠開始,成本不高產出又快,內銷外銷都可以,市場很大。”羊城的服裝批發行業,可是繁華了幾十年。
“而且,華國大部分的女性,多少都會做衣服,招工十分方便。到時候只要找幾個老師傅,給她們培訓一下,幾天就能上手。”
“華國地大物博,目前土地還是很便宜,租賃一塊土地,建個工廠花不了多少錢,比在其他國家,會便宜很多。”
“最主要的,是華國人工成本很低。據我所知,聯邦德國制衣廠工人,月薪大概在800~1000馬克,但在華國,你要付的人工成本,可能只需要50馬克。”
宋錦之本來只是隨意的聽一耳朵,這聽著聽著,神情也認真起來。
他本來還以為蘇璟只是找話題隨口問的,畢竟一個從做生意都不允許的地方出來的人,能懂什么?
現在看來,蘇璟這堂妹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德國這邊的制衣廠只制作頂級品牌的服裝,月薪自然高一些。歐洲大部分的服裝,都是在東南亞那邊代加工,成本也不高。最主要是那邊代加工行業成熟了,都有條例可依,這移到華國,什么都得重新跑一遍,這也是成本。”宋錦之道。
“這沒辦法,這是必須要走的,但一旦走通了,獲得的收益卻是巨大的。雖然東南亞用工成本也不高,但比起華國,還是高了三到四倍。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聽宋先生這樣說,應該在那邊也是有相應的代加工產業。既如此,你應該也察覺到了,那邊的勞動力跟不上,生產規模有限,而且用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東南亞國小人少,全部加起來,人口估計也就剛夠華國的三分之一。華國有近10億的人口,勞動力充足,像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比華國更合適。”
現在國人還什么都沒見過,先從勞動密集產業薅一波,給國人開開眼界,再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這是國家發展必經的階段。
現在接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承接不住,國人的文化水平還沒到那個程度。
“還有呢?”宋錦之示意蘇茉繼續說,他對國內了解很少,發表不了任何看法。
“可以往房地產方向,建商品房。”蘇茉道,“目前,國內大城市的住房問題,非常嚴峻。許多家庭,一家十幾口住在幾十平的房子里。”
“可我聽阿璟說,你們國內的房子,是國家或工廠分配的。”
“目前是如此,房子暫時還不允許買賣,但一旦放開了,那些迫切需要住房的人,只要在能承受的范圍內,基本都會掏錢的。同是華人,你應該清楚華人對房子的執念。”
“華國工資那么低,又能掏得起多少錢買房子?”宋錦之皺眉。
這建房子投資可不少,拍地要錢,購買建筑材料要錢,人工也要錢,還有后續各種,這要是賣的價低了,他們賺不了多少錢,這要是賣高了,賣不出去,不得砸手里?
蘇茉抿了抿唇,“華國雖然工資低,但福利比還是很不錯的。只要有正經工作,醫療教育食宿啥的,都工廠包了。”
“不妨換一種思路,跟政府和工廠合作,幫助它們解決住房問題。政府出地,你們負責設計、建造,工廠出買房的工人。”
“至于銷售的時候,怎么去賣,就看怎么去談了。國家要解決住房問題,總得出一部分錢吧?工廠要解決員工住房問題,總不能一分錢不掏?這職工想住好房子,總得自己掏一部分錢吧。”
“不妨把這房款分成三份,國家出一份,工廠出一份,那剩下職工承擔一份,那壓力自然就輕了很多。”商品房初期著名的購房“三三制”。
宋錦之這回真是坐直了,房地產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都是很重要的一塊,如果這個方式可行,華國那么多人,這個蛋糕可是巨大。
宋錦之和蘇璟一起,開始跟蘇茉認真討論起這些建議的執行問題來,三人一直討論到九點多,這才送蘇茉回學校去。
蘇茉之所以說那么多,并非為了賣弄。
而是她了解過這一段歷史,改革開放初始,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外資對在華投資并不熱衷,剛開始招商引資并不順利。許多都是領導親自出面去談,華商看在領導的面子上,少量投資一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