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認購證這種東西,在這里要多說兩句,它相當于一個資格,就是說你只有購買了它,才有資格去購買原始股票。那么有人就說了,既然這東西能掙錢,為什么當初很多人不買呢,其實這里面還有個原因。
滬市在全國首次發行股票認購證之前,有過一次預約購某房產的原始股票,預約券發出去之后,預約人可是提前兩天爆滿了江灣體育場,現場發生了很嚴重的問題。
兩天后的場地一片狼藉,人員眾多堪比現在節假日的旅游景點,甚至差點出現c踏事件,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預約不要錢,沒有任何風險,中簽了,覺得好就買,認為不好可以不買,那想試試的人就多了。
通過上一次的教訓,股票發行管理層想到了一個辦法,改為發行股票認購證,每張需要30元錢,一本是100張,可以按張買,也可以按本買。
這對當時工資只有一二百元左右的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且能否中簽誰也不知道。
萬一中不了,30元錢就白費了。最關鍵的是,就算中簽了,你還要籌錢去購買股票,所以很多人面對這樣的價格,選擇了慎重考慮。
至于有人說當時一張認購證最少要300元,而且要買就要買一本是錯誤的。在剛剛發行的時候,只要30元一張,一張是四頁,而且不用一本一本買。
你們可以想想,1992年1月下旬開始銷售,至2月2日結束,僅僅發行十天,接受此銷售任務的銀行和郵局根本連任務都沒有完成,最后只能由內部人員消化掉一部才算完事,又怎么可能賣那么高的價格呢。
經過這一輪首發之后,很多人掙到了錢,一夜之間成為了萬元戶,甚至有的人買了大哥大,買了汽車,這次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掀起了一股炒賣股票認購證之風,最后的時候據說賣到一萬元一本。
那個時候人們真的很瘋狂,簡單的暴富心態,撼動了在人們心中扎根多年的鐵飯碗,加上下崗熱潮,一大批人見到機會之后,紛紛涌入了炒股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