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名監生聲嘶力竭的為自己辯解,朱由檢心中反倒有了幾許憐憫之意。這時代的讀書人雖然地位崇高,但是沒有考中科舉的讀書人就和沒有越過龍門的鯉魚一樣,不值一錢。
當初貞觀年間,唐太宗看到新科進士們從端門列隊而出時,就曾經說過,“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中矣!”。為了一舉成名天下知,從被統治階級進入統治階級。這些讀書人就和那些夢想越過龍門的鯉魚一樣,把所有的聰明才智都奉獻給了科舉之途。
然而就和越過龍門的鯉魚一樣,能一舉成龍的,終究不過少數。天下生員50余萬,每三年不過只有300多名進士的名額,也就是說其實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未必能踏入仕途。
區區一個科舉,就把大明最為優秀的頭腦禁錮在四書五經之中,這是一種極大的人才浪費。要知道就在同時代的歐洲,就算是經過了文藝復興的熏陶,歐洲的識字人口也沒有超過20%。更別提像生員,這樣的高端人才了。
歐洲的自然科學之所以能在這個時期,一舉超越東方的中國。在朱由檢看來,就是因為歐洲人文盲太多,他們不了解這些科學家研究的東西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
不了解自然就不關心,不關心自然也就給了這些科學家研究自然科學的空間。而在大明,因為識字人口太高,又把儒家學說抬的太高,就算有人想要研究點什么,一旦被人發現和儒家經典抵觸,就被這些儒家學說的衛道士給消滅了。
對皇帝來說,挑選什么樣的文章只是個人的喜好,或是政治上的需要。但是對于這些讀書人來說,這些文章卻是他們的夢想和希望,所以朱由檢拋棄往日的選拔標準不用,對這些讀書人來說,就是天塌下來一樣的感覺。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監生們才敢冒著天下之大不韙,鼓噪起來想要引起崇禎的注意,還他們一個公道。
孫伯陽說完之后,卻久久沒有聽到陛下的聲音。他不知道陛下聽了他的話,到底是憤怒還是其他什么情緒。但是他知道,陛下這么沉默下去,肯定不是高興的意思。
孫伯陽感覺全身一陣燥熱,額頭不停的冒出了汗珠,汗水匯集后流進了他的眼睛之中,又癢又疼。但是他始終不敢伸手去擦,只能不斷的眨著眼睛,想要把眼睛里的汗水甩出去。
朱由檢終于從沉默中出聲了,“既然你們一個個都覺得自己的文章寫的不錯,那么就在朕面前復述一遍吧。”
孫伯陽終于松了口氣,崇禎沒有立即讓侍衛拿下他們,這已經算是不錯的結局了。接下來,他就把解困的希望放在了自己的文章之上。
朱由檢聽著下面這五名監生,結結巴巴的背了一遍自己的文章,原本幾許憐憫之意,頓時被這些之乎者也的酸腐文字給打消了去。
如果大明的讀書人,蹉跎一生,就是為了寫這種毫無意義的八股文。那么讓他們盡早醒悟過來,等于是挽救了他們。
“這就是你們說的好文章?除了泛泛而論空洞無物之外,就是堆砌了一堆華麗的詞藻。5篇文章,3篇講述好學,2篇講述好德,這就是你們平常的愛好?你們這是把朕當成三歲小兒嗎?”朱由檢醞釀了下,突然就爆發了出來。
幾位監生剛剛背完文章時,感覺還有了些底氣。卻沒想到,剛剛還是和顏悅色的陛下,現在卻突然發怒了。
一干監生頓時嚇的把頭貼在地面上,不敢有絲毫動作,繼續觸怒崇禎。
“朕讓你們寫一寫自己特長愛好,你們就拿這種狗屁不通的文章來糊弄朕?既然你們這么熱愛學習,熱愛道德,那么還跳出來,找朕要什么公道?朕讓你們繼續學習圣人經典,陶冶性情,不是正好趁了你們的心,如了你們的意嗎?可你們倒好,自己的文章寫的是好學好德,結果讓你們繼續好學好德去,你們反倒又不樂意了。真正是口是心非,行不一的偽君子。讓你們這樣的人中了舉,才是天下百姓的不幸…”
崇禎的疾厲色,讓幾名監生頓時嚇癱了身子,就連孫伯陽也失去了剛剛向崇禎發出請求的膽量。
這時,有那么一兩位腦筋靈活的監生,才想起剛剛崇禎讓他們寫文章之前說的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只要真心誠意,不以虛大話糊弄朕,朕不拘你們用什么體裁,也不看各位的文筆好壞…”
這些監生發覺,自己討公道,居然討來了欺君大罪。想起大明朝廷對欺君之罪的處罰手段,一名膽小的監生,頓時屎尿橫流嚇的昏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