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對虎丘茶樹事件下了一個結論之后,崇禎就失去了繼續閑聊的興趣。
他停頓了一會,便思索著開口對錢謙益和孫之獬說道:“上次你們兩人主持編輯的中國簡明歷史,朕已經決定讓禮部定為大明小學的歷史教材了。
不過這本讀物用于開蒙還不錯,想要作為更進一步的大學教材,則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足。
朕也發覺,本次科舉通過殿試的300多進士,寫寫文章,討論下四書五經的知識,大約是不錯的。
但是想要讓他們去處理實際事務,管理國家政務,則還缺乏許多社會常識。
而且不僅僅是這些新科進士身上存在這些問題,就算是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員,也缺乏如何去規劃發展,一個國家前進道路方向的大局觀。
社會常識可以通過觀摩具體的社會活動進行學習,但是想要看清大明未來的前進方向,和如何努力推動大明向這個方向前進,則需要一個明確的政治理念作為指引。
昔日司馬文正著《資治通鑒》,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作為當世治國的依據,朕覺得非常不錯。
但是朕不同意的是,文正公所主張的: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道理。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不要重復古人所犯的錯誤,汲取古人成功的做事方法。
但是朕以為,我們同時還應該看到,今日必然勝過往日,今人必然勝過古人的歷史前進規律。
如果一味的遵照祖宗成法去治理天下,無疑就是刻舟求劍的迂人。譬如說,大明開國之時,地多而人稀,因此太祖、成祖以繁衍人口為治理國家第一要務。
但是到了今天,地少而人稠,連深山大澤中都已經村陌相連,如果我們繼續以太祖、成祖時期頒布的政策去治理國家,那么顯然就有些南轅北轍了。
治國猶如治病,醫生亂開藥方,會讓病人送命。而國家制定的政策出現了偏差,大明就會陷入混亂之中去。
所以朕希望,錢先生再接再厲,編輯一本以歷史事實佐證政治理念的書籍,作為大明**官校和各處大學的政治教材?!?
聽完了崇禎的要求之后,錢謙益和孫之獬心里都有些喜憂參半的感覺。
他們主持編寫的中國簡明歷史出來之后,就受到了一些治學嚴謹的學者的批判,認為這本書中的錯漏之處太多,甚至對于某些上古時期的歷史采用了臆造的事實,其實根本沒有文獻可以佐證。
特別是整本書里宣揚的勞動至上論,完全違背了孟子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斷。因此一些學者們詆毀這本書,不但算不上野史,還是惑亂人心的邪書。
如果不是崇禎極力的支持,加上大明時報的大力鼓吹,壓倒了這些學者們的批評聲,再加上這本中國簡明歷史只是平民小學的教材。估計這本書剛剛面世,就要面臨被封禁的下場了。
雖然皇帝對他們兩人說,這本書籍的反響不錯,不過兩人都清楚,皇帝所的不錯,是指中下層百姓之中的反響。
對比起簡意賅,語句艱深隱晦的歷史典籍。中國簡明歷史采用的是白話文寫作,從左向右的排版方式,加上新式標點符號的運用,和典故的注釋方法。
使得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成為了一本適于閱讀,容易理解的歷史書籍。就算是識字不多的人,也能大致明白書中的內容。在這個娛樂缺乏的時代,這本書倒成了一本有趣的歷史讀物了。
這本書剛開始是打算主要面向京城義務制小學的小學生們的,但是一經發行之后,倒是在京畿附近的童生、秀才中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因為在這個時代,治史完全是學者才能涉足的一門專業。沒有一位專業老師的指點,就算是一位舉人也未必能讀完一本歷史典籍。
因為每一本歷史書中采用的典故和采用的隱晦筆法,在沒人指導的狀況下,足夠一個人耗上半輩子的時間了?,F在可沒有《辭海》之類的專業字典,可以讓你快速的查閱。
對于這些童生、秀才來說,中國簡明歷史的出現,等于是給了他們一本快速查閱各種歷史典故的書籍。對于那些學者們提出的質疑,他們并不以為意。
畢竟,這本書是朝廷正式認可的官方小學教材,就算有些典故雙方理解不一樣,但是主持科舉考試的可不是什么學者,而是朝廷不是嗎。
錢謙益和孫之獬雖然靠著這本書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兩人在士林中的聲望卻降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