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港位于現在被改稱為北港溪的右岸,這座新建的港口城市,是以曾經的海盜據點為基礎改建的。
當初作為海盜的據點,北港還是比較適宜的,因為北港溪入海口這段河道不但迂回,而且分成了許多分岔,除了少數幾條可以通航之外,大多數都已經淤積成了淺水沙洲,不熟悉此地情況的船只很容易就會擱淺。
而北港碼頭又是一座內河碼頭,它距離海岸線還有1公里之遠,入海口的沙洲和岸邊都生長著茂盛的紅樹林。從海岸線往里望去,很難發現這里有一條可以入航的河流。因此它的隱蔽性遠遠超過了,更南面的大員港。
當初便是因為這一點,海盜們才把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的大員港讓給了荷蘭人停泊船只,而給自己保留了北港。
但是當十八芝海盜集團被招安,北港成為大明在臺灣的官方港口,也是鄭芝龍設想中的大陸貨物轉口港時,北港先天不足的毛病就開始暴露無遺了。
北港溪終究是一條溪流,而不是河流。北港以下地段雖然可以通航,但是北港以上部分卻因為水淺流急,而不能用于航運。
而且北港溪有著臺灣大多數河流共同的毛病,流程過短,上游暴雨則下游洪水,旬月不雨則溪流干枯難以澆灌兩岸開發出來的田地,甚至能夠影響到下游港口的船只停靠。
最讓人頭痛的,還是**時從上游攜帶下來的沙土,不斷的淤積在入海口,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沙洲,妨礙了港口的擴大工程。
因此雖然此地開發較早,附近已經開拓出了10多個漢人移民村寨,維持港口的人力和物力并不缺乏,但是鄭芝龍對于此地依舊不怎么看好。
就算是修建擴大港口和清理航道,也是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的。在鄭芝龍看來,北方的雞籠港、南方的大員港,才是臺灣最為出色的優良港口,可以停泊歐式的大船。在次一些,則北面的淡水河也算是不錯的內河航運碼頭修筑點。至于北港碼頭,投入巨大而回報卻遠低于以上這些港口。
不過,北方的雞籠港和淡水河區域才開始從大陸移民,此地還處在當地土人的控制之下,想要將兩個港口開發出來,投入的時間和資源必然是非常驚人的,光靠他的力量是完成不了這樣的投入的。
更不必提,臺灣北部已經被臺灣拓殖公司所預定,有許心素的推波助瀾,加上內府和北方各家商紳在背后出力,就算是他這個臺海巡閱使也不敢去動這些人看上的獵物。
只有南方的大員港,雖然皇帝同荷蘭人簽署了貿易協定,讓雙方之間因為貿易而激化的矛盾緩和了下來。但是在協議里已經注明了,整個臺灣島都屬于大明的領土,荷蘭人所占據的大員港只能作為租借地。
因為這項貿易協議的簽訂,荷蘭人不得不暫時停止了,在一鯤鵬上修建要塞的工程。雖然在鄭芝龍派出人員的監視下,荷蘭人的要塞并沒有完全停止,他們以內部修建人員住所的名義,依然還在偷偷施工,但是進度之緩慢,就連鄭芝龍也沒有放在心上了。
大員港現在又被稱為安平港,它原本是一處天然的海灣,因為外部有七塊大小不等的沙洲阻隔,因此成為了臺灣南方一處猶豫的港口。而想要進入這處海灣,必須經過鹿耳門。
鹿耳門是安平港西南沙洲群中最大的潮汐口,因受海潮沖蝕,遂成出入大灣的重要港道。港道迂回曲折,底部堅石堆積,暗礁盤結,大船不易通行,素有"天險"之稱。
荷蘭人修建的熱蘭遮城就在鹿耳門東面的沙洲上,扼守著這條進入海灣的航道。這座城堡開始建設之前,不過是一座簡單的砦城。原先荷蘭人并沒有看上這里,他們更屬意于臺灣島和大陸之間的澎湖群島。
不過1624年荷蘭人同明軍激戰了8個月,最終被明軍圍困于澎湖島上,在李旦的出面調解下,荷蘭人同指揮明軍的福建官員終于達成了一個約定。
荷蘭人放棄澎湖群島上的基地,而中國人不干涉荷蘭人在臺灣的行動。正是在澎湖群島受挫之后,荷蘭人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局限性,開始轉身經營起了大員港。
以一鯤鵬上的砦城為基礎,開始興建奧倫治城。把城堡取名為奧倫治城,這是為了向偉大的奧倫治家族致敬。但是在1625年拿騷的莫里斯去世之后,國內的共和派再次占據了上風,現在的巴達維亞總督就是一位共和派。
因此在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奧倫治城改名為了熱蘭遮城。在荷蘭人的規劃中,這座要塞城堡,分成內外兩城,內城形方,共筑三層,最下層位于地面以下,作為物資儲備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