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爾等還要繼續攔住朕,阻止朕去履行身為大明皇帝的職責嗎?”隨著崇禎的質問,原本一腔熱血而來,覺得自己這是為了挽救大明社稷的士人百姓,頓時都有些面紅耳赤,面面相窺了起來。
人民是高貴的,也是卑微的;人民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人民是高尚的,也是卑劣的;人民是強大的,也是軟弱的…
人民就是這樣一個極端矛盾的復合體,在后世,幾十萬兵強馬壯的東北軍,可以被幾個關東軍參謀私下聯合起來的一兩萬日軍,輕易的趕出自己的家園和根據地。幾個日本兵就能輕易的占領一座數千人口的縣城。
在那個時代,在列強眼中,中國人同東亞病夫就是一個同義詞。但同樣是這些中國人,僅僅在數年之后,便在上甘嶺,在長津湖,在溫井里,在鐵原,用自己的熱**刷了中華民族300余年的黑暗沉淪,發出了一個民族最強悍的聲音。
朱明皇室260余年的統治,的確是快要走到一個王朝的盡頭了。現在的大明,官吏**成風,將士不堪一戰,而士大夫們卻還在醉生夢死,不知今夕是何年。
但是,這個王朝即便是再腐朽墮落,它也依然是漢人的國度。坐在皇位上的君王,好歹還是把大明百姓當做自家人,沒有視之為可以隨意砍殺掠奪的對象。而對于士大夫們,至少還保持著一份敬重,沒有將滿朝大臣都視為自家的奴才。
大明都城的百姓,市井之氣也許是多了些,自私自利的小心思也是有的,但是眼睜睜的看著國人同奴兵血戰,而自己心安理得過日子的人卻并不多。
如果崇禎沒有挑明這些,有些人還能裝作不知道皇帝出兵是為了解救遵化軍民。但當皇帝義正辭的發出了質問之后,大多數有些廉恥心的百姓,也只能面紅耳赤的向人群后方退去了。
這些都城百姓實在是被皇帝說的心虛了起來,他們守著如此堅固的北京城,卻還想著截留下皇帝和京畿的軍隊,給自己多加一些安全感。心里豪不顧及擋在建奴之前,現在還生死不知的遵化軍民,這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作為大明皇帝的崇禎尚且奮不顧身,要趕著前去救援遵化軍民,而他們這些安居于城內的人,不僅沒有勇氣同去,還要來扯皇帝的后腿,怎么看都有些小人行徑了。
旁觀的都城百姓尚且如此羞愧,堵在道路上的士民就更為慌亂了。他們敢跑來攔阻皇帝,是因為有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大義,就是為了大明的社稷安危。但是現在崇禎不僅完全否定了這種大義,還給他們扣上了一個不顧大局,只顧自家安危的帽子,這顯然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攔在道路上的士民還沒有想出破局的辦法來時,夏允彝突然再次上前,攔住了崇禎的馬頭說道:“陛下身為大明天子,為了百姓之安危尚且不顧自身,學生自幼熟讀圣賢經典,又豈敢落于陛下之后。
臣夏允彝懇求陛下,允許學生跟隨軍前,替大明百姓出一份力。”
有了夏允彝帶頭,在他后方的幾十位燕京大學學子,頓時也紛紛向崇禎拜請,希望能夠跟隨軍前,與建奴一戰。
夏允彝等人的出聲,頓時打消了還攔在道路上的士民們最后一點堅持。不少人開始默默的起身退向了兩側,連神思不屬站在那里發愣的余佑安,也被人木然的拉到了一邊,沒有做任何抗拒。
看著面前空出來的道路,朱由檢心里頓時暢快了起來。而夏允彝等人反手一擊,恰到好處的打消了這些攔路士民最后的一絲勇氣,也著實讓他開心不已。
燕京大學學子在這個時候請戰,顯然大漲了出征將士的氣勢,這更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可見,現在的燕京大學已經完全從國子監的影響下脫離了出來。
朱由檢對著夏允彝微微點了點頭,才開口說道:“說的好,朕改國子監為燕京大學,就不是為了培養一批官僚出來,而是希望能夠為我大明培養出真正的國士。
何為國士?士之才德蓋一國者為國士,以天下為己任者為國士。想要成為大明之國士,豈能不心懷百姓之疾苦。身為大學學生而有上陣殺敵之勇氣,衛護百姓之拳拳之心,朕豈能不答應你們。
不過,想要保衛這個國家,建設這個國家,并不單單只有上陣殺敵一條路。身為大學學生,好好學習,盡快掌握學校傳授的知識,同樣也是在履行自己愛國的職責。
因此朕允許你們派出5人作為燕京大學學生的代表,跟隨朕出征。夏允彝你來挑選,朕只有三個要求:1、一定要本人自愿;2、能騎馬;3、家中尚有兄弟。”
夏允彝再次拜了拜崇禎,便轉身帶著燕京大學的學生們退到了一邊。朱由檢對著身后的侍衛吩咐道:“給他們留5匹馬,讓他們自行去北郊大營報道。”
朱由檢說完這句之后,便對著夏允彝點了點頭,就這么一馬當前走在了隊伍的最前方,向著不遠處的德勝門而去了。
停留了許久的御營大隊,終于再次行動了起來。也不知是誰帶的頭,站立在道路兩側的都城百姓,向著隊伍前方的崇禎紛紛高喊,“愿陛下此去萬勝,凱旋而歸。”
朱由檢對著兩側百姓點頭致意,很快就在這一片呼聲中出了德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