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希望,今后朝會上只討論國家大事,而不是每次都變成一群爭權奪利人士的名利場。”
黃立極只是楞了片刻,便明白了皇帝這話是什么意思,顯然崇禎是想要借這個由頭,讓他推出國務委員會了。
朱由檢再次看了一眼下方跪著的眾多年青官員,便轉身向著后殿走去了。
隨著皇帝的離去,今日的朝會也被迫中斷了。雖然皇帝發了一通火后,并沒有窮追猛打,只是以讓眾人寫一份檢討書,就將今日的事情做了一個了結。
但是跪在地上的年青官員們,心里卻依然沉甸甸的,并不因為皇帝沒有當場處罰他們而感到輕松。
事實上不少人更愿意皇帝當場對他們進行處罰,畢竟在場有這么多人,想來崇禎就算處罰也不會太過分。
而寫了這份檢討書就不一定了,只要皇帝愿意,便能夠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分別處置他們。這哪是一份檢討書,而是懸掛在他們頭上的一把不知何時落下的鍘刀啊。
更讓他們感到煩惱的,還是那份登載了他們聚餐消費文章的報紙。雖然文章上應當沒有他們的名字,但是想來今日之后,他們中那些經常參與聚餐的官員,都要謹慎的閉門謝客,以免被人同文章聯系在一起了。
而原本想要支持李標、錢龍錫等東林領袖出頭,以替換朝局的想法,顯然也已經不太可能實現了。
今日這些東林領袖的舉止,還不及被他們此前鄙視的前東林領袖有風骨。果然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這樣的東林君子,已然不存在于這個時代了。
他們原本夢想著,能夠在今天動搖一下朝中的格局,將他們認為能夠領導這個國家的賢人推舉上去。
但是這份計劃,從一開始就處處不順。從民間輿論受制于人開始,朝堂上甚至還沒有發起一次真正的爭論,便已經潰敗了下來。
而潰敗的原因還讓他們無法進行爭辯,有那個官員會腦子不清的去跟百姓們解釋,他們為什么一餐飯吃掉了普通百姓家中數個月的伙食費用呢?
真有這樣的官員的話,恐怕早就被那些百姓罵的狗血噴頭了。畢竟唐朝的杜工部早就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了。
自古以來,憐憫小民的詩句并不少見,就算是大明的官員們,也是認可這些詩句中,對小民憐憫的情感和價值觀的。
對于百姓來說,他們可不懂得什么圣賢大道,這都是讀書老爺們應該研究的東西。能夠讓百姓感到一位官員的好壞的,無疑是更為直白的東西。
比如杜工部詩中寫的這一句,天天酒池肉林的官員顯然不是什么好人,而那些連肉都吃不起的清官,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官員的形象,基本同官員的富裕生活成反比。
如果百姓不知道,他們一餐花費幾何,自然會將信將疑的聽從他們的說法,將自己現在的不幸生活歸罪于那些執政的當道權臣。
但是就現在這個局面,百姓如何還能相信他們的話語呢。隨著皇帝的離開,皇極殿內的官員們也開始陸陸續續的離開殿內,返回自己的官署了。
左都御史曹思誠、右都御史李夔龍在離開皇極殿之前,被一位小太監傳去了后殿。
崇禎召見了兩人后,便直白的對著兩人說道:“朕找你們過來,就是想要吩咐你們兩件事。
第一件是,朕以為現在的都察院御史,大多是能力和職位不符,他們天天想著給自己弄點政績,但是對于實務卻了解不多,所以只能圍繞著朝中的政治斗爭打轉。
朕以為,這是官員們業務能力不夠,所以無法勝任自己的職位。所以朕希望,你們對都察院御史的任職資格作出調整。
每一位御史任職兩年后,必須下去地方任職兩年,左、右都御史除外…
第二件是,從今天的朝會上可以看出,我大明有不少官員是不適合自己的職位的。
所以朕希望今年展開一次京察,對官員中的兩面人、無能之輩和其他不適任的人員剔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