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烈士陵園前的講話,很快就被傳播了出去。京城各界人士對于這番演講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軍隊和京城下層百姓更為推崇這番演講,認為皇帝在演講中表現出了對于普通人的關懷,并沒有對普通人付出的犧牲不屑一顧,只顧著對將領和士大夫們加官進爵,這讓他們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振奮,不少人還因此報考了陸軍軍官學校,試圖從此改變自己的未來。
但是京城的官員和士大夫們,對于皇帝演講所持有的觀點,就有些意見不一了。馮銓、孫之獬這些被視為皇帝身邊幸臣的官員,自然是為皇帝的行為拍手叫好,認為崇禎有憐憫百姓疾苦的圣人之心。
而一些涉世未深的官員,雖然不齒于馮銓、孫之獬這些官員的為人,但是對于這次他們的評論,卻也還是點頭認同了。他們同樣認為,雖然還不能預見到崇禎未來是個怎么樣的皇帝,但是能夠關心底層百姓生活的態度,卻是成為一位明君的基礎。
至于另外一些官員,雖然不能否定皇帝對于底層百姓的關心,但是他們卻從儒家倫理的關系上出發,批評皇帝的論過于粗鄙,且過于抬高了普通將士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有些貶低了協助皇帝治理這個國家的士大夫們的作用。
這些不同的觀點從京城開始向周邊地區傳播發酵著,一時之間倒是成為了京城百姓熱議的焦點。不過京城百姓并沒有關注這件事多久,就被兩件新發生的事件給轉移了注意力。
這兩件事,一件是本年度會試補充考試閱卷已經結束,考試合格人數共計257人,于四月十五日進行殿試。這257名會試合格者中,據說出自燕京大學的考生便有34人,幾乎達到了燕京大學本年度參與考試人數的一半。
這個消息傳出去后,頓時讓京城赴考的不少士子感到大為震驚。如果不是榜單還沒有正式貼出來,大約就有人要去禮部質疑考試的公正性了。
不過也正因為聽到了這個傳聞,主持殿試的周延儒和孫元化兩人,對于此次殿試就顯得格外的慎重。不過他們的慎重,終于還是被皇帝所打破了。
周延儒和孫元化聽說了皇帝出的殿試試題之后,便極力的反對了起來。周延儒便震驚的說道:“陛下,現在外面落榜的士子本就對于本次會試結果有所不滿,現在陛下又讓一群倡優出現在掄才大典之上,以作為本科殿試的試題,這會不會是火上澆油,讓那些落榜士子找到了借題發揮的機會?”
“周侍郎說的不錯,臣也以為,這個舉措不甚妥當。雖說陛下改變殿試出題的方式,也是為了想要對人才選拔的方式有所變革,從而挑選出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但是外面的人可不清楚,陛下之用心良苦,他們只會認為,陛下更改了科舉考試的制度,這是對國家人才的輕慢啊。”孫元化也隨著周延儒一起,向著崇禎進行了勸說。
朱由檢卻不以為意的看著兩人說道:“科舉考試的確是國家的掄才大典,但是最近幾十年以來,科舉考試陳腐的方式和內容,多為地方士人所詬病。
這些士人都認為,現在科舉考試的方式無法選拔出真正能夠經國治世的人才,反而因為固定的模式和考試內容,使得一些死記硬背的庸碌之才更容易贏得考官的青睞。而現在的考試規則和試題出設方式,也更容易讓考官上下其手,制造科場舞弊的行為。
怎么,現在朕響應了這些士人的請求,對科舉的規則稍稍作出了一些改變,聽到民間有人反對,就有人沉不住氣,覺得還天下太平一些好,就想要恢復老規矩了?
要朕說,你們現在的擔憂是不是太過提前了一些?外面反對變革科舉的人士還只是口上嚷嚷幾句,你們就已經嚇得要往回撤了。這樣下去,朝廷今后還能辦成什么事?是不是,今后只要民間流傳幾句風風語,朝廷就要原地踏步不再前進了?”
對于皇帝的質問,周延儒和孫元化兩人互相對視一眼,都有些說不出話來了。這兩人本就不具備什么應變的才能,他們反對皇帝對殿試內容進行調整,也的確是因為擔心外界的反應過大,當皇帝點明了他們的擔憂之后,他們反倒是無話可說了。
周延儒沉默了片刻之后,隨即對著皇帝妥協的說道:“其實陛下可以稍稍變通一些,只要將倡優上殿表演這一項取消掉,臣以為外界的反應應當也不會這么大。
而且臣以為,殿試的試題完全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而不必經由倡優表演出來。陛下何必為了堅持這一點,而去激怒那些外界的士子呢?”
朱由檢看了看在一旁連連點頭的孫元化,不由沉默下來思考了一會,才繼續開口說道:“你們都知道,科舉乃是為國選拔人才的掄才大典,但是選拔什么樣的人才,才會合乎于國家的需要呢?或者說今日之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
周延儒想了許久,才勉強的回道:“自然應當選拔品行高潔,才學淵博的正人君子,才能符合國家設立掄才大典的需要。”
朱由檢卻搖著頭說道:“品行高潔,才學淵博的正人君子,難道就能解決我大明目前遇到的各項問題了?這樣的正人君子,我朝出現的難道還不夠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