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現在既然雙方要進行會面,那么兩者之間的地位就不得不拿出來討論了。讓林丹汗以臣屬之禮面見崇禎,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雙方如果以外國之君的禮儀見面,朱由檢又是接受不了的。
先不談事后國內輿論的壓力,但是林丹汗以外國之君見禮,就等于是讓出了大明對于蒙古各部的權力。日后,必然會有人拿這次會面說事,證明大明并無要求蒙古各部歸順的權力。
因為林丹汗既然對大明是外國之君,那么蒙古對于大明來說就是外國之地,則明國今日在草原上所做的一切,都會被視為是一種入侵的舉動。朱由檢顯然是不可能,給予這么一個借口予他人的。
思想了許久之后,朱由檢終于說道:“我大明之開國君主曾經說過:蒙元亦中國也。
蒙元失天命,而退居草原,但非退出中國;我大明得天命,而執掌中國,而非執掌中原。
是以,朕雖是大明皇帝,但也是中國之君長。林丹汗是蒙古大汗,也是中國地方之長官。中國之有大明和蒙古,猶如百姓家中有長子和幼子。
故朕愿以中國之君長見中國地方之長官,林丹汗若是愿意接受。那么在20天之后,朕會在張家口等候他和綽克圖臺吉,柳先生將會代表朕去迎接林丹汗和綽克圖臺吉。不過,你也看到了,朕這里也很忙碌。所以,朕在張家口只會等候5日。”
雖說中國之君和中國地方之長官,依然還是上下級關系,不過袞楚克臺吉倒是覺得,這種說法倒是維護了不少還在懷念蒙古帝國榮光的臺吉、那顏們。
只要不是察哈爾部向大明低頭臣服,蒙古帝國的顏面就沒有受損,汗王那邊就不會有這么多顧慮。而明國即是中國,在蒙古各部中本就是一個常識,令蒙古各部反感的是,曾經占據了中國的他們,被明國開除出了中國之外,被明人視為蠻夷而已。
“陛下心胸如此寬廣,外臣以為汗王一定不會拒絕的。不過從歸化城到張家口,大隊人馬往來,恐怕20天時間太緊張了些,陛下能否多寬限幾日?”
朱由檢思考了下,便回答道:“為什么要大隊人馬往來,朕會發布命令,讓大同、宣化等地諸軍給予方便。只要汗王攜帶人員不超過2000人,就可以從關內直行。
朕以大明皇帝的名譽保證,汗王的安全可以得到足夠的保證,而且沿途也會得到足夠的糧食供應…”
在崇禎的說服之下,袞楚克臺吉終于接受了,保持察哈爾內部團結,勸說林丹汗分兵于察罕浩特阻擋后金西進的主張。
他和柳敬亭匆匆而來,又匆忙的趕回了歸化。而朱由檢也下了數道手令,給了大同、豐鎮、宣大等地的官員和軍隊,讓他們在林丹汗前往張家口的道路上進行警戒,并準備物資供給。
就在朱由檢忙碌的準備著和林丹汗會面事宜時,負責籌建怯薛衛的卓爾璧、黃得功兩人再次跑來求見。
他們兩人前來求見皇帝,是因為建立怯薛衛的過程中,又遇到了難題。就如此前所說的,見到有機會擺脫貧困生活的年輕牧民們,對于參與怯薛衛十分之踴躍。
由于在關內招募士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朱由檢擔心第一次招募士兵數量過多,會招致各部的不滿,所以一開始只是要求招募300人而已。
可是參與那達慕的年輕牧民大約有6、7000人,想要參加軍隊改變生活的年輕人起碼超過6000人,300人的名額連一成都不到,自然很快就有了增加名額的呼聲。
在得到了皇帝的準許下,卓爾璧把招募名額翻了一倍。那些沒有中選的牧民,原本也有些默認現實了。但是這被招募的600人還什么都沒干,就獲得了軍服、鎧甲和武器的發放。
才過了一天功夫,除了他們自己帶來的坐騎之外,他們里外都已經煥然一新了,腰包里還有預先發放的半個月薪水。這些年輕牧民們那里聽說過這樣的待遇,這年頭就是替臺吉老爺們上戰場,那也是自帶干糧、武器,在戰場上繳獲點什么,還要上繳老爺們一份呢。
于是眼紅了的數百年輕牧民,圍上了卓爾璧,認為他招募人員不公,偏向了自己的部族。好不容易才從人群中擠出來的卓爾璧,不得不跟著黃得功來求見皇帝,來討要一個主意了。
聽完了兩人的說法,朱由檢并不贊成繼續擴大招募名額的決定,而是說道:“這樣吧,你們下去對他們說。
怯薛衛乃是朕的親衛,非勇士不得任用。雖然他們有報效君王的忠誠,但是朕也不能因此而降低對怯薛衛的要求。
不過感念到他們對于朕的赤誠之心,所以朕愿意給他們一個機會。怯薛衛的名額就不加了,但是可再繼續招募1200人作為怯薛衛的后補兵,若是正兵有空缺,則后補兵可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