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隨即又將話題轉了回來:“你們也不必擔心明軍會有數千人在漢陽城內,哪怕明人提前知道了我們要進攻**,他們也沒有一次性運輸數千人的船只,從山東開往**可不是一帆風順的坦途,稍有不慎就翻船去喂海龍王了,明人豈敢如此冒險。
因此我看漢陽城內的明國軍隊不會超出一千之數,應該阻擾不了我們攻下漢陽。但是,我們此來的首要目標可不是攻下漢陽城,而是把**王、王世子和朝廷控制在手里。
沒有**王和**朝廷的幫助,我們可難以將**的財富搜刮干凈,這可是汗王吩咐的第一要務。因此比起明軍在漢陽城內有多少人的問題,我更擔心明人將**王和那些官員們都劫掠到海上去。
一旦讓他們入了海,我們可就一籌莫展了。所以我打算盡快發起對漢陽的圍城作戰,你們可有什么異議嗎?”
自從多爾袞親自帶隊擊敗了林丹汗之后,他在軍事上的發權倒是越來越大了,連原本頗有戰績的豪格也開始位居其下了。一方面是因為兩白旗的實力強橫,另一方面也是黃臺吉需要那么一名年輕貝勒來牽制幾位成名已久的大貝勒和子弟貝勒,以分擔身上的壓力。
因此多爾袞雖然是在征求眾人的意見,但是他的語氣可就過于堅定了。大帳內的滿蒙將領自然不會站出來,反對多爾袞這位前軍主帥的命令,就連豪格也是低低的應了一聲。
多爾袞命人拿來探子早就描繪好的**地圖,然后在心中再次思索了一回自己在路上想好的戰略,方才指著地圖說道:“漢陽城南面有江,北部、東部、西北部有山,唯有西南是一片平原。
而過了漢江之后,又有數座大山。若是沿著漢江從西北出海,就是**人稱之為江都的江華島了。
因此如果明人想要帶著**王室出海,必須要經漢江而下,或是過漢江浮橋,然后沿著漢江往西北海岸而去,再渡海上江華島。
所以我的意思是,派出一支偏師守住漢江的入海口,攔截逃往江華島的漢城百姓,防止明人攜帶**王室出海,或是混在逃難的百姓中出海。
另外,明日豪格帶鑲黃旗和蒙古左旗攻打漢陽城北門,我率正白旗一部攻打漢陽城西門,瑚密色你帶六百人攻打漢陽城東門。
英俄爾岱我再與你300人,你今晚便繞到南面的浮橋處,若是有**王室車隊出行,便伺機奪取浮橋,將**王劫持下來。若是護衛人數太多,可速回報于我,帶隊緊跟其后,不可使之走脫…”
漢陽城內,知道后金一部數千人抵達之后,漢陽朝廷內便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執,即**王李倧該不該同王世子和王妃一起出城前往江都。
雖說此前早就有所決定,讓后宮的嬪妃和王子先撤。但是除了地位較為低下的嬪妃和王子,稍稍收拾了一下便上路了。身份較高的王妃、貴人和兩位大君因為要攜帶的東西眾多,因此一直沒有走成。
現在后金大軍已到,宮中頓時慌亂了起來。李倧隨即命金慶征(領議政金瑬之子)等護送王世子嬪、兩名大君、宮中女眷、大臣家眷等過漢江到江華島避難,而他自己則在主戰派官員的阻攔下,終于還是沒能與之同行。
吳三桂也很是失望,在指揮了那些**官軍同后金數百前鋒交戰之后,他就覺得漢陽城難守了。這些**官軍幾乎對如何組織作戰一無所知,去抓抓盜賊大約還成,讓他們上戰場大概還不及大明的地方守備部隊。
憑借著漢陽城的城墻,也許還能守上一陣子。但是一旦讓后金主力沖到了漢陽城下,憑借他手中的一個騎兵營,恐怕很難將**王護送到江華島去了。他來這里是想要立功的,可不是來陪**王殉葬的。
因此在朝會結束之后,他同沈器遠再次去宮內拜見了李倧,向他陳述利害。吳三桂最后對李倧**裸的說道:“…殿下,只要能夠保住您的性命,哪怕建虜打下了整個**,陛下也能夠替你復國。
可您若是叫建虜給俘虜了,**可就亡國了。現在漢陽城內不過六千守兵,其他地方的援軍卻遲遲不到。這種局勢之下,您守在漢陽還有什么意義呢?
一旦等到后金主力到來,隔絕了漢陽城內外的聯系,殿下難道真打算殉國嗎?”
在吳三桂的勸說加恐嚇下,李倧終于同意當晚悄悄離城前往江都,把漢陽交給領議政金瑬防守。另外召集**八道義軍前來援助漢陽,以抵抗后金的入侵。
不過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沈器遠決定留在漢陽同金瑬、金尚憲一起守城。于是最終變成了吳三桂和崔鳴吉帶著七、八百將士,保護李倧前往江都。
結果就在他們晚上準備渡過浮橋時,卻遇到了英俄爾岱部隊的襲擊,吳三桂只能讓崔鳴吉帶著李倧先過河,而他則帶著自己的部下抵擋后金騎兵的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