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這個冬天,對于巴達維亞的荷蘭人來說,是他們來到亞洲后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一個冬天。雖然巴達維亞并無四季之分,但是在這個理論上的冬天,城內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級職員們都感到了絲絲寒意。
有許多人都不明白,原本看起來還算融洽的荷中關系,如何會形勢急轉而下,變成了兵戎相見的地步。雖然返回巴達維亞的駐北京代表威廉.基克聲稱,這是東協幾個成員對于巴達維亞挑起的有預謀的沖突。
但是稍稍有些智慧的人就能看出,在東協內部中國和公司就是第一和第二的力量,沒有中國的出頭,其他東協成員對于巴達維亞根本造不成什么威脅。而荷中保持友好關系的話,也沒有人敢跳出來挑戰巴達維亞在亞洲的利益。
從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征服這座爪哇城市之后,荷蘭殖民者就開始按照家鄉的城市格局改造這座沿海城鎮,他們挖掘運河、修建城堡和港口,將巴達維亞變成了一座呈幾何對稱形狀的新城鎮。
但是這座新興城市的出現,同吃苦耐勞的華人移民是分不開的。畢竟當荷蘭人征服這座爪哇港口小城時,附近只有人跡罕至的沼澤地,而爪哇島上的**王國也并不希望荷蘭人在此地定居下來,自然不會讓自己的人民幫助荷蘭人修建這座城市了。
正是仰賴于首任總督從四處招募來的800多名華人,憑借著華人在當地土著中的特殊身份,才能深入到爪哇深處砍伐木頭,采集珊瑚石,燒制磚塊,才為巴達維亞建設的初期提供了足夠的建材。
而華人高超的工匠技藝,也使得巴達維亞城內的運河開挖和城市建設工作能夠超出荷蘭人的預期完成,可以說沒有華人,就不會有現在的巴達維亞。
在巴達維亞還叫做嘉雅卡塔的時候,橫穿城市中心的吉利翁河就已經將城市分為了兩半,河西是當地土著人的居所,而河東則是華人及外國的居住區。當荷蘭人占領這里之后,土著人的居住區被移為了平地,荷蘭工程師西蒙.斯蒂文重新規劃了城市。
他將新城市設計為方形,吉利翁河被修整成了可以容納船只直接行駛進入的河道,在吉利翁河的兩側還設計了幾條細小的運河,以方便小船運輸貨物。城內運河的兩側都設有9米的步道,這就是一座典型的荷蘭式的運河城市。也被西蒙.斯蒂文稱之為理想之城。
中國人被遷移到了運河的西部,荷蘭人則占據了中國人修建好的居住區,并在吉利翁河河口東岸修建了巴達維亞城堡。到了1635年,這座理想之城的雛形已經出現,而絕大多數的功勞要歸功于華人。就算是現在,這些華人還在努力的改造城外的沼澤,試圖把城外的沼澤地變為農田和果園。
如今,巴達維亞的城市人口大約剛剛一萬出頭,其中歐洲人超過了一半,華人則差不多占了四分之一。但是華人對這座城市的貢獻和重要性,都超過了這座城市內的歐洲人。當這些華人的祖國向巴達維亞發起了戰爭,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又怎么會不感到焦慮呢。
剛上任不久的巴達維亞總督安東尼·范·迪門,在收到了威廉.基克、普特曼斯先后帶回的情報之后,就發覺自己陷入了兩個極為頭疼的麻煩之中。
第一個麻煩就是,巴達維亞的公司職員并不都是贊成他對于中國采取的強硬姿態的,大多數人都還是希望保持現狀,雖然公司沒法壟斷中國貨物出口歐洲的貿易航線,但是憑借著公司強大的航運能力和阿姆斯特丹在歐洲的商業中心地位,公司對于其他各國的中歐貿易航運還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的。
因此聽說佐渡島事件引發了中國對于巴達維亞的敵對后,不少人還在叫嚷著應該把引發佐渡島事件的范.德里恩送給中國處置,以挽回雙方的友好關系。這一聲音隨著普特曼斯帶回的艦隊遇襲及熱蘭遮城遭遇攻擊的消息,方才漸漸平息下去。
但是安東尼·范·迪門知道,這并不是代表這些公司職員們已經站在了他這一邊,而是大家已經做好了,事件處置不當招致公司利益受損的話,那么他就得為這次事件負責了。雖然在這樣的局面下,他暫時獲得了處置這一事件的全部權力,但也將自己逼上了絕路。
在公司總部得到這一消息派出的特使抵達巴達維亞之前,他必須要解決和中國沖突的問題。否則以他對公司高層的了解,公司拋出的替罪羊將不再是范.德里恩先生,而是要用他來平息中國人的憤怒了。安東尼·范·迪門自然是不愿意面對,自己努力了大半輩子卻一夜淪為階下囚的悲慘結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