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的政體雖然多處效仿大明,但是也依然留存著許多部落習俗。黃臺吉解決了四大貝勒共治的多頭政治之后,就開始著手建立**集權的政體,并仿效中原王朝設立六部管理國內大小事務,從而轉變天命時代諸貝勒議政的部族傳統。
這一點從其改元崇德以來,把臨朝聽政的地方從東路的大政殿轉移到中路的崇政殿,即可見一斑。努爾哈赤所建的大政殿,按照滿語的意思應當叫做大衙門,與其說大政殿是努爾哈赤臨朝聽政的地方,倒不如說這里是努爾哈赤辦理公事的官署。
因此大政殿議事,其實更著重于一個議字,諸貝勒、諸大臣在大政殿內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對國家大政形成公論,而一旦形成了公論,即便是汗王本人也無權否定。
但是崇政殿則不同,這里就是黃臺吉臨朝聽政處理國事的所在,一切大小事務的最后決斷權力都在于黃臺吉一人手中,諸貝勒、諸大臣在未得到黃臺吉的允許之前,連發表意見的權力都沒有。
所以,崇德改元之后,大政殿基本就被荒廢了,一年開不了幾次門。國中大小事務,基本上都決斷于崇政殿。這種政治體制上的變革,有效的加強了黃臺吉手中的權力。但是這同樣也使得黃臺吉把精力浪費在了許多瑣碎的小事上面,令其精疲力竭,難以面面俱到。
黃臺吉今日所做的一切,其實明太祖朱元璋都干過,但黃臺吉不及朱元璋多矣,畢竟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前,曾經在底層沉浮了幾十年,對于官僚基層的弊端可謂是了如指掌。而黃臺吉不僅沒有朱元璋的閱歷,作為邊疆少數民族的出身,更是讓他難以對中原的官僚體制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因此黃臺吉對于后金的**,只能是一邊學習大明,一邊摸索修改,從而找出一條適合于滿人治理國家的道路來。應該來說,在范永斗逃跑之前,滿清的國勢還是鮮花著錦,不管誰來看,這都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新興強國。
但是當范永斗逃跑之后,黃臺吉所建立的這套體制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由于一切權力都集中到了黃臺吉手中,因此下面的人遇到這樣的大事都不敢負責,只會把問題上交,等待黃臺吉做出一個決定。
英俄爾岱雖然在處理這一事件時懷有私心,但他在程序上卻并沒有犯錯。自崇德改元以來,黃臺吉一直在給大小貝勒和八旗重臣們立規矩,就連牛錄章京管理本牛錄事務,如果沒有向刑部匯報,都要對其進行處罰,更何況是范永斗逃亡這等大事了。
而黃臺吉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天分,還不足以讓他無師自通的了解什么叫做貨幣戰爭,什么叫做金融危機。因此在大清元和股市雙雙下挫時,黃臺吉的第一反應和戶部的官員沒什么區別,先捂住金銀和物資,不能拿它們去兌換不值錢的紙張。
但是當沈陽的市面上開始蕭條起來,商戶們紛紛關門結業,中下階層的八旗家庭變的一貧如洗,人人怨氣滿腹時,他此時又有些醒悟了過來,拒絕兌換大清元將直接損害到他的聲譽,和動搖滿清的根基,八旗子弟對于這個國家的忠誠。
這令他不得不召集諸貝勒和六部滿漢重臣在崇政殿進行商議,討論如何應對此事。這幾天的大清元貶值,除了一些有內幕消息的貝勒和大臣之外,一些小貝勒和大臣們也紛紛中了招。事實上他們本來是不虧損的,但是因為沒有渠道把股市中獲利的大清元換成金銀、大明元或是物資,使得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的財富打了水漂。
因此在黃臺吉召集眾人開會時,這些損失慘重的貝勒和大臣們首先就將矛頭對準了戶部,認為這都是戶部停止兌換大清元造成的惡果。戶部承政英俄爾岱既不能在事前監管好銀行,事后又應對失措,應當予以重罰。
對于這些怨氣滿腹的貝勒和大臣們,就連黃臺吉也難以阻止,他只能好安撫了一番,然后說道:“今日我們只討論如何解決市面蕭條、大清元貶值和股票暴跌的問題,至于責任問題,今日暫時不討論。英俄爾岱,你是戶部承政,這些天也應該對事件有所了解了,你先說說,我們現在該怎么辦?”
英俄爾岱倒也不是白得了理財能臣的稱號,他這些日子里東奔西走,又不斷的找人談話,總算是明白了大清究竟面臨了一個什么問題。
因此,見黃臺吉詢問后,便先告了一聲罪,才斟詞酌句的說道:“臣慚愧,雖然這些日子查找了許多典籍,也詢問了許多商人,但是對于我大清面臨的問題,依然還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并未全然掌握。
就目前來看,我大清面臨的問題和受到自然災害時遇到的問題并不類似。雖然看起來癥狀倒是很相似,市面上的商鋪紛紛關門,物價飛漲到普通百姓難以忍受。
但是我們現在手中的物資其實并不匱乏,特別是糧食完全可以滿足百姓的需求。唯一的問題是百姓買不起,因為他們手中沒有錢,確切的說是沒有除了大清元之外的錢。
因為各家商戶都不肯收取大清元,這就使得百姓手中的大清元變成了廢紙。在范永斗逃亡之前,大清元和大明元的官方兌換比是11,民間兌換比是0.85:1。
但是到了今日,兩種紙幣之間的兌換比已經破了112,而且還沒有人愿意兌換。在昨天,沈陽城七百多家商鋪關門歇業的超過五成,剩下開張的商鋪大約只有近三成愿意收用大清元。
不過到了今日早上,關門歇業的商鋪超過了七成,已經再無一家愿意收取大清元。
這樣的景象,倒是和南方曾經出現過的錢荒頗為類似。簡單的來說就是,大清元和大明寶鈔一樣,不為民眾所接受,大家只認金銀銅等三貨,但是我國國內的三貨數目難以支撐起國內的貿易,這就使得百物騰貴。
所以,國家開倉放糧,實際上并不能治本,只有重新理清貨幣體系,才能夠把物價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