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大明開戰,對于滿人來說,完全是一種政治正確,也是八旗上下的共識。但是四海貿易公司在遼東組織的貿易活動,正打破了這樣的共識。
四海貿易公司通過收購木材、大豆、皮毛和各種山貨,使得一部分厭惡戰爭的八旗親貴找到了反對戰爭的理由。而從明國傳入的土豆、玉米和農具,從**傳入的耐寒水稻和抓捕的大批勞動力,又極大的提高了遼東的農業生產水平。
對于人少地多的滿清,和占據了肥沃黑土地的滿人來說,沈陽周邊的土地還沒開發完全,國家的府庫就已經滿溢了。在這樣的生產力水平極速提高下,經營農莊或是組織人員伐木,都比上戰場去搶劫漢人更有回報率,滿人之間自然就出現了分化。
更何況,明國新皇帝登基以來,調整了北方的防線,不僅重新籠絡了草原上的蒙古部族,更是極大的提高了明軍的戰斗能力。義州之戰中正藍旗主力的投降,更是擊破了滿人滿萬無人敵的神話。搶劫南方的代價,已經讓一些滿人感覺承受不起。
現如今,還在堅持支持黃臺吉要對南方用兵的,除了那些從深山老林中虜來生女真人和遼東漢官之外,其他人都希望能夠維持現狀。
不過大家心里也很清楚,生女真人之所以支持汗王南征,完全是因為他們沒有趕上好時候。他們加入八旗的時間太遲,沒能趕上前面幾次對于遼東漢人的劫掠行動,因此沒有什么家底,在沈陽的生活極為困頓。
畢竟在沈陽生活,可不是光有一身好本事就足夠的,這里也沒有什么野獸可以讓他們去捕獵,他們只能依靠微薄的俸祿和汗王的賞賜過活,自然會支持出兵南下。
至于那些漢官們支持出兵南下和明國開戰,倒不是完全為了劫掠,而是希望能夠遠離沈陽滿人親貴的盤剝,和擔憂兩國和解自己這些人被送還明國問罪。
不過隨著明國在大清周邊建立的基地,加入滿清的生女真人已經越來越少,他們的意見自然也就并不如何重要了。至于那些漢官們的意見,漢人奴才們什么時候能夠做滿人老爺的主了。
事實上,滿人親貴對待四海貿易公司的普通職員,都要比對待自己的漢人同僚要客氣的多。
因此如果不是這次金融危機使得滿清中下層怨氣滿腹,黃臺吉還真不能這么輕易的主導著朝中的政局。
但是如果黃臺吉不能解決沈陽百姓面臨的物資短缺問題,他現在近乎無限制的權力,終究還是要付出代價的。
中國古人早就指出來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西方人也說過:我能夠忍受黑暗,只要我不曾見過光明。
努爾哈赤通過劫掠漢人的財富,為滿人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從而贏得了八旗上下的支持。現在的問題就在于,即便黃臺吉做的再好,沒有四海貿易公司的物資輸入,他也一樣改變不了滿清臣民的物資短缺問題。
如果在這樣的狀況下,他還要發動戰爭,滿清中下階層的離心離德,已經是不可避免了。因此多爾袞查封了庫房之后,雖然扣押住了四海貿易公司的職員,也依然是對這些人保持著優待。
因為他很清楚,除非明國公開聲明要斷絕和大清的一切貿易聯系,最終能夠解決大清物資短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這些四海貿易公司的職員身上。兩國交惡之后,滿清的臣民雖然會慢慢接受現實,但是并不代表他們現在會不憤恨自己。所以多爾袞盡量將自己置身事外,表明自己也是奉命辦事,查封四海貿易公司并不是自己的意愿。
多爾袞的猜測果然沒錯,黃臺吉的確解決不了物資短缺的問題。但是黃臺吉也沒有如同預料的一般,向四海貿易公司低頭,協商物資輸入問題。
黃臺吉直接解決了給他制造麻煩的人,把莽古濟格格一派的人馬下獄,查抄家產以平抑物價。以如此暴烈的手段震懾了發國難財的宗室親貴,算是度過了眼下的難關。
多爾袞正小心謹慎的關注著黃臺吉的舉動時,卻看到豪格帶著扮成仆役的李延庚來到自己府上,說是要讓李延庚在他府上住上幾日,這種詭異的場面,讓他一時有些反應不過來。
如果不是深知豪格的為人,知道他想不出這么陰險的計劃,他一度以為對方是想要借機陷害自己了。
如果不是他突然想起李延庚投靠明國之后似乎混的不錯,有可能成為自己同明國朝廷之間的傳話筒,多爾袞一度想要開口直接將兩人趕出府去。
正如李延庚所猜測的,現在這個時節,多爾袞壓根就不想立功,他躲黃臺吉都來不及,生怕被這位兄長惦記上自己。不過李延庚倒是沒想到,多爾袞留下他的目的,并不是怕他落在黃臺吉手中,而是希望能夠保留住一條同明國對話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