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山西之敗的消息傳回升龍府時,作為大明駐越大使的林岳山也是有些難以置信的。畢竟全副武裝的鄭軍去攻打一群一個多月前還在田里務農的泥腿子,在他看來怎么也不可能輸的這么難看。
這一戰的失敗不僅給阮氏兄弟的叛軍送去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不說,更是極大的打擊了鄭氏的威望,令升龍城外的地方豪強們進一步站在了中立的立場上,準備觀望風向后再決定是否繼續聽從鄭氏的命令了。
大明駐升龍府的使館位于升龍府東南角一處名為七畝湖畔的邊上,在使館邊上還有數條華商居住的街坊,因此這里又被稱之為中華坊。位于氣候濕潤的紅河三角洲上的升龍府,城內外遍布著大量的湖泊,城中雖然以還劍湖最為著名,但這處七畝湖周邊也同樣是綠樹環繞,宛如一顆綠的發亮的寶石,景色甚為秀麗。
林岳山便是看上了這里的景致,才將使館建在了湖泊的西面,而隨著使館在此地的建設,華商和華人也漸漸聚集了過來,短短數年內這里便形成了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城中之城。而華商的不斷涌入,也使得這處原本大半是稻田菜地的城中荒地漸漸形成為了城市東南角的商業中心,由過去的幽靜變成了今日的喧囂之地。
雖然這種變化有違林岳山當初在此地選址的用意,但是華人勢力在升龍府內的擴展,對于他這個駐越大使來說卻是很好的政績,對此他也只能采取樂見其成的態度。
現在更因為山西之敗的緣故,林岳山也暫時失去了是否要對使館周邊商鋪進行行業限制的念頭,而把使館屬員同升龍府華商商會成員召來開會,一起商議如何應對山西之敗后的局勢了。
這場會議討論的重點,其實是評價鄭氏還有沒有繼續扶持的價值。畢竟在大明的手中,現在可不止鄭氏一張牌,升龍府內有黎氏王族,升龍府外有宣光武氏、高平莫氏、廣南阮氏,說的再透徹一些,山西阮氏兄弟也未嘗不可考慮。
**衙門委派的林岳山并不是科舉仕途出身的酸秀才,而升龍府內的華商們更不是什么有政治操守的士大夫,他們考慮事情的首要標準不是要維護大明宗主國的體面,而是這對大明究竟有沒有利益。
因此,如果鄭氏已經被越南上下所背棄了,他們自然不會出于什么道義上的操守,非要拿真金白銀出來支持鄭氏政權繼續維持下去。如果有人能夠做到鄭氏為大明所做的一切,他們并不介意換個人來當越南的家。
對于商人來說,這就好比干買賣賠錢了,那就換個掌柜試試,沒必要死保著一個不賺錢的掌柜拖累自家的生意。
但是這次會議的討論,就和窗外連綿不絕的大雨一般,始終討論不出一個結果來。高平莫氏是第一個出局的勢力,莫氏本身就不屬于后黎朝的正經勢力,嚴格來說雙方屬于敵對關系,支持莫氏有可能引起越南南北雙方勢力的共同反對。
至于宣光武氏,雖然現在看起來對于大明恭順無比,但是武氏一直以來的勢力都沒有出過宣光,讓他來替代鄭氏,恐怕很難讓越南北部各地豪強俯首聽命。
廣南阮氏更是不用考慮了,不是阮氏不好,而是阮氏太好了。以阮氏一族的才能,一旦讓他們入主升龍府,越南南北統一恐怕就再也難以阻止了。一個統一的越南還會像如今這樣對大明俯首帖耳嗎?在越南待了這么久的林岳山自然是明白其中的兇險的。
于是最好的選擇反而是山西的阮氏兄弟叛軍,這只叛軍現在深得各地亂民的崇仰,卻又同各地的割據勢力格格不入,即便支持他們進入升龍府,他們也需要大明的支持才能建立起對于北越的統治權力,這當中自然就有了許多大明插手越南地方事務的機會。
至于黎氏王族,包括大明的各方勢力都希望這個家族繼續保持現在神主牌的作用,用以凝聚越南百姓的人心,但是不要插手越南實際的政務。
雖然大家研究出了一個最為適合的結論,但他們很快就發覺這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因為根據同阮氏兄弟接觸的商人陳上久說,“…阮氏兄弟恐怕不是那種稍稍給些甜頭就能滿足的鄉間愚人,因為他們占據了山西和北寧之后就扣下了原本出口我國的糧食、鐵礦石等物資,只準許出售生絲和瓷器等手工業品,而且還上調了這些出口商品的稅收。
我曾經拿著庸憲條約去同他們進行交涉,但是阮富平卻拒絕承認這份條約,他表示鄭氏逆賊所簽訂的一切賣國條約,他們都是不會認可的。而且大明商人進入越南經商應當遵循越南的法律而不是大明的律法,雖然他們依舊會承認越南同大明之間的宗藩關系,但是這種關系不應該存在一方欺壓另一方的行為,否則他們雖然弱小,也要繼續抵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