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臺吉和明軍都指望著,調動對方的兵力向自己進攻,然后乘隙一戰定勝負。只不過明軍以察漢浩特為誘餌,而黃臺吉以沈陽為誘餌。
當雙方的將領水平處于一個差不多的層次時,戰爭就從軍隊的競爭變成了國力的競爭。即便滿人這兩年并沒有遇到什么災害,而大明連續三年遇到了大范圍的災害,一個控制了東亞近海航路的局部工業化國家,所動員起來的物質資源也不是一個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小國能夠比擬的。
在豐富的海外資源輸入下,這場明清之間的戰爭,如黃臺吉和崇禎所愿的打成了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只不過這場戰爭是以明軍的節奏而展開的。
雖然明軍的熱武器還有著諸多的毛病,但是近代軍隊的組織和后勤,加上火炮在戰爭中展現出來的威力。使得黃臺吉、多爾袞等人的智謀,滿洲將領常年戰爭積累下來的豐富作戰經驗,最終都在戰場上失去了用武之地。
于是在戰爭持續到1**3年5月時,勝勢越來越明顯的明軍終于轉守為攻,首先在義錦一線發起了反擊,盧象升親自指揮大軍于廣寧到西平堡之間擊敗多爾袞、濟爾哈朗率領的三旗主力,把戰線推到了遼河一線。
明軍在野戰擊敗清軍的消息傳開之后,各路明軍的士氣頓時大漲。五月中旬,毛文龍指揮旅順、大連諸軍一路打到了營口,迫使阿巴泰退守至牛莊和多爾袞等人會和。
六月初,毛文龍、盧象升兩軍合擊,擊敗牛莊之敵,迫使多爾袞等人退到了遼陽。黃臺吉不得不放棄圍攻察漢浩特,帶領主力南下。不過黃臺吉剛走不到三天,阿敏已經抓住機會解了察漢浩特之圍,迫降了來不及逃亡的遼東蒙古部族,并順勢打通了進入遼東的門戶。
這樣一來,滿清的局勢就更岌岌可危了。黃臺吉駐軍于沈陽北,下令多爾袞帶兩白旗撤至沈陽城西面的沙嶺墩,濟爾哈朗、阿巴泰撤至沈陽南面的白塔鋪,把遼陽等地的人員物資也搬進了沈陽,做出了死守沈陽的態勢。
清軍的弱勢,自然引起了毛文龍、盧象升兩人的攻擊欲望,他們都不理睬李巖的建議,即駐守遼陽以待后援,修建營口到遼陽的鐵路,然后繼續步步為營的向前進攻。
盧象升的部隊倒還好,因為李巖代表著**,盧象升即便想要不聽李巖的建議,他也指揮不動手下的部隊。倒是毛文龍的東江舊部,還留有許多舊封建習氣,于是在毛文龍的命令下,偷偷向沈陽進攻,試圖奪取平復遼東的首功。
耿仲明、孔有德為前鋒,結果卻在距離沈陽城20里處的渾河遇伏。耿仲明死,孔有德傷,東江軍于是大潰,多鐸、鰲拜驅東江敗兵沖垮了毛文龍自帶的中軍,毛部隨大敗。李巖在柳條寨設伏,救下了毛文龍殘部。不過黃臺吉已經帶著清軍主力南下,將盧象升、毛文龍所部包圍在了遼陽。
這一仗對于黃臺吉來說,既是勝利也是失敗。清軍用盡了一切手段和資源,最終也沒能把盧象升、毛文龍兩部明軍吃下來,反而丟失了遼河以西的土地和人口。而實力未損的盧象升所部所據守的遼陽,顯然不是已經用盡了一切力氣的清軍能夠攻下來的。
到了此時,黃臺吉已然明白,滿人的氣數已盡。這場戰爭如果再打下去,滿人要面對的敵人已經不僅是明軍,還要加上蒙古諸部和東北各民族了。
黃臺吉于是派人向崇禎求和,表示愿意將東北各地全部還給明國,自己自去汗位,只求赫圖阿拉之舊地存身。
崇禎收到黃臺吉的手信后大怒,稱諸夏一體,中外一家,中華之土豈有滿人之舊地。滿人自去國號,懺悔前罪,天子尚可寬恕。否則,粉碎矣。至于遼陽之軍,他自會帶兵解之,不需黃臺吉釋之。
崇禎帶大軍出關直驅錦州;又令阿敏帶蒙古諸軍入遼東攻科爾沁草原,并逼迫科爾沁部向大明臣服;而周三畏則出兵遼河套,威脅沈陽西北。
明軍大軍云集遼東,將除了沈陽之外的地區一一征服,清軍主力雖然圍住了遼陽明軍,但是明、蒙聯軍卻又將整個沈陽包圍了起來。清軍將士開始恐懼動搖,當崇禎的天子旗飄揚在遼河邊時,清軍內部的蒙、漢士兵和民夫就開始出現逃亡的景象了。
黃臺吉不得不解了遼陽之圍,退回沈陽。不過這樣一來,清軍上下都已經明了,大清的滅亡已經是倒計時了,沈陽的城墻顯然是擋不住明軍的火炮的。
1**3年9月,黃臺吉返回沈陽的途中憂憤而死。9月15日,明軍各路大軍進抵沈陽城下。兩日后,多爾袞攜八旗親貴及城中官吏出降。再三日后,各地還在抵抗的滿人也放下了武器,遼東規復。
崇禎先遷滿人親貴于順義,又散滿八旗于內外蒙古及西域,留福臨一支守衛努爾哈赤及黃臺吉之墓,遼東方才算是安定了下來。之后,崇禎令多爾袞兄弟、豪格等人帶著八旗親貴及投滿之漢人將官,前往北美大陸,許他們在落基山脈以東自建藩國。
寫到這里,差不多也算是有個交代了。希望讀者朋友們,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