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反問,讓魏良卿楞在當場,一時說不出話來。他心里尋思著,“這和叔叔交代的不一樣啊,叔叔當初不是說,只要我拿出為國盡忠的勁頭來,陛下必然會龍顏大悅,然后把我放逐到遼東去投軍的嗎?叔叔說過,雖然遼東兵荒馬亂,而東虜兇狠異常,但是去了遼東,朝中文官就不會盯著我不放,我還有機會活下去,但是留在京城,在這些文官的眼皮底下晃悠,那天就說不定被拉去菜市口了。”
看著魏良卿吶吶說不出話來,朱由檢這才繼續說道:“立功也未必就要在戰場之上,軍人保家衛國是為大明做貢獻,商人繳納稅負也是為大明做貢獻,而農人對大明的貢獻就是多種糧食。你既然起于田舍,自然也明白農人的苦楚。我給你一個任務,你要是好好去干,肅寧伯這個爵位自然也就實至名歸了。”
魏良卿頓時像是溺水的人抓到了最后的稻草一般,趕緊把頭貼在地面上說道:“陛下有什么吩咐,微臣一定竭盡全力,不負陛下的重托?!?
“你從小在田舍間長大,對于農活想必熟悉的很了。我大明的稅負9成以上來自于農業,但是整個大明卻沒有專門針對農業設置的機構,也沒有專業研究、教授農業技術的人員。
我大明的農民不管是種田的方式也好,還是使用的農具也好,幾百年來幾乎毫無變化。南方有些地方自己從海外引進了新的農作物,但是大明的北方和內地卻毫無所知,或是有些地方只是引進用做副糧,并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朕打算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教導農民如何種植新作物,開發新式農具,研究能夠提高糧食產量的種植方法。想要組建這個機構,就必須要對農民和農業都有所了解才行,魏良卿你有這個信心做好這件事嗎?你有什么疑問也可以現在說出來?!?
魏良卿原本被崇禎說的一頭霧水,得到了崇禎的詢問后,才小心翼翼的說道:“這個,這個陛下,種田還要研究什么技術嗎?小人從小開始,就跟隨著父親下地,及到成年也就學會了種田。不只是小人,基本上每個農家都是這樣,從沒有聽說過有那個農民需要去跟別人學種地的???”
“大膽,你是質疑陛下的主意嗎?”王承恩頓時站出來訓斥了魏良卿。
朱由檢馬上出聲阻止了他,“有疑問當面提出來很好,我最喜歡的就是,不明白的就要當面說出來,而不是現在什么問題都沒有,但是回去之后胡亂行事。
我打個比方吧,你在鄉間這么久,可有見過兩塊差不多的田地,但是產量卻差了很多的事呢?”
原本被王承恩一呵斥,嚇的住嘴的魏良卿,聽著崇禎的語氣很溫和,這才遲疑的點說道:“是有這樣的事發生,在吾家鄉,有兩家人的田相鄰,一家人收1.5石左右,另一家人只得1.2石左右。不過據小臣看來,這是欠收的那一家伺候田地過于懶散了?!?
“不管是懶散還是勤勞,他們在田地上下的功夫肯定有所不同,所以得到的收獲也就不同了。而你要做的,就是要找出這些不同點,到底勤勞者做了什么,才會增加收獲,懶惰者沒做什么,才會欠收。只有找到了那些,讓田地增加收獲的不同之處,農民的勤勞才有一個正確的目標,而不是漫無目的一味蠻干?!?
魏良卿頓時有些恍然大悟的說道:“陛下的意思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昔日我初跟父親下地的時候,父親教我應該如何扶犁,如何揮鋤方可省力?,F在陛下的意思就是要找到那些,讓農家省下力氣的方法嗎?”
雖然魏良卿的說法有些不倫不類,但是總的方向上也沒偏離多少。朱由檢也就沒有在繼續解釋下去,他點了點頭肯定的說道:“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研究怎么用最少的投入,種出更多的糧食的方法,就是我要你去干的事?!?
看著依然有些懵懵懂懂的魏良卿,朱由檢不放心的追問了一句,“那么你可清楚,應該怎么去辦這件事嗎?”
魏良卿立刻搖頭請示道:“請陛下給小臣一些指點?!?
“這樣,首先你要成立一個機構,我看就叫大明農業科學研究院吧。然后你再去找幾個識字的人員,接著去京城附近各縣的農村走一走,找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農,或是當地的種田好手。先把他們的經驗記錄下來,然后選擇幾個較為出色的人物進入這個農科院。
朕把京城附近的皇莊給你一塊,然后讓這些人指導皇莊內的農戶試驗下,你們記錄下來的方法是否可行,還有沒有改進的余地。試驗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塊用平常方式種植的田作為參照物,還有盡量把試驗的方法分散開來,否則你會搞不清到底是那些方法是有效果的。
最后做試驗的時候,不僅僅要記錄每一天的氣候,還要記錄每一塊田里的莊稼生長情況…”朱由檢很有耐心的,把自己想到的各種預案都說了一遍。
魏良卿剛開始還能跟的上,但是最后已經完全在聽天書了,他從來不知道原來種田還有這么多學問,雖然崇禎說的東西非常新鮮,有些他從來沒聽說過,但是以他曾經的種田經驗來看,這些東西還是蠻有道理的,只是他從來沒有去想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