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內閣本就非太祖所創立,要是按照祖制,朕就應該解散內閣。既然幾位祖宗設立內閣而不廢除,又把當初咨詢國事的內閣大學士,建成了掌控外廷的內閣閣老,可見內閣制度是適應了我大明治理國家的需要的。
再說了,朕也沒打算全面恢復古之丞相一職。丞相一職總攬一國之軍政大權,大小事務無不包容。老實說這么一個不受控制的丞相在宮外,朕也一樣睡不著覺。”朱由檢很坦白的說了自己對丞相職位的看法。
黃立極原本有些滾燙的內心,頓時有些發涼。不知道這崇禎一會要復相,一會說不是恢復丞相,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由檢只是停頓了下,就接著說道:“朕打算重新梳理六部九卿的官職,把各部官員的權利范圍及職責全部確認,并制定成文字。
內閣在六部之上,執掌大明的行政權,但不得干涉軍事和司法。內閣采取首相負責制,只要內閣多數成員同意,六部尚書以下均可直接免職,不必征求朕的同意。但六部尚書和內閣成員的任免,必須要經過朕的同意。
吏部和戶部尚書必須入閣,前者為次相,后者為財相。六部九卿之中,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要重新厘定權責。刑部管理緝捕,都察院負責訴訟,大理寺負責司法解釋和審判。此三者直接向朕負責,內閣可以監督和申斥但不能干預。
至于兵部則和五軍都督府合一,兵部尚書同樣向朕負責,內閣無權干預。至于內閣成員的數量規定,閣員的權力分配和職責范圍,就由首輔你召集朝中官員擬定。不過內閣首相,必須實行任期制度,每一任期為5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
作為一名資深官僚,崇禎這簡化版的三權分立的奧妙,黃立極很快就領悟了,這是帝王平衡臣下的權力之術。不過內閣的權力明確固定下來之后,看上去不僅沒有擴大,反而似乎比之前還變小了。
但是內閣權力以文字規定之后,內閣位于六部之上的地位,卻得到了法理依據的支持。在以往,雖然內閣號稱是實相,但是碰到一些強勢的六部尚書,內閣發出的命令卻一樣會被抵制。
這就是因為內閣存在的法理依據不足,按照內閣成立時的書面文字解釋,內閣的權力只是為皇帝擬旨和提建議而已。要是皇帝不采納內閣的意見,理論上內閣并無權力約束六部。
而一些資格較老的重臣,或是和皇帝關系更為親密的尚書,完全可以不理會內閣發出的命令,因為憑借他們和皇帝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內廷直接否定內閣擬定的命令。沒有司禮監的批紅,換句話說,沒有皇帝的認可,內閣的命令就是廢紙一張。
現在崇禎雖然從六部九卿中剔除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兵部四個部門,但是卻把其他部門直接放在了內閣之下。也就是說內閣今后發出命令,只要皇帝不反對,這些部門就必須要遵照執行。
從同意到反對,看似區別不大。但是權力的高下卻是天壤之別。內閣和六部原本必須要經過內廷才能發生聯系,現在卻成了上下級單位。光是這點,內閣的權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強。
至于軍權和司法權力的剝離,黃立極雖然有些惋惜,但卻認為這是正確的,畢竟行政、司法、財賦、軍事、人事五大權力,首相已經占據了三個。如果這些權力全部集中在首相身上,先不說他會不會被東林黨人噴成想要謀朝篡位的奸賊,首先崇禎應該是睡不著覺了。
黃立極想要的是成就一番功業,而不是想要做代漢自立的曹操,且這位崇禎皇帝也不大像懦弱的漢獻帝。以黃立極對朱家歷代皇帝的性格分析,他要真當了個五權歸一的真丞相,恐怕事成之后,他就得去見前輩胡惟庸了。
黃立極細細的推敲了一遍,認為這樣修改之后的官制,比現在這個含糊不清的內閣+六部九卿制,權力倒要明晰了許多。且軍事、行政、司法三權互相牽制,結構上倒是變得更為穩定了。
但是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崇禎到底想要怎么加商人的稅收。如果崇禎只是蠻橫的想要一紙詔書,就把增加商稅的事推行下去,以黃立極對底層官吏的了解,這些官吏們只會借著這個名義去勒索良民,而不是真正的找那些勢家豪族經營的產業收稅。
到時候黑鍋是崇禎和他這個首相背了,但是國庫收入沒增加多少不說,反而肥了那幫底層小吏。
而最可憂慮的是,要是因此導致天下商人罷市,比如江南一帶的百姓多以桑蠶、織布為業,一旦他們無法出售自己的出產,換不回糧食糊口,則江南必定會發生民變。
山陜一帶發生民變,朝臣最多也是震驚一下,然后該干嘛就干嘛去,除了幾個山陜出身的官員比較焦慮。但是要是大明半財賦的江南之地出了民變,那么朝中官員都要坐臥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