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看的很清楚,一旦讓黃立極等人完成了內閣制度改革方案,就等于是確立了今后數十年內,這些閹黨余孽在朝政上不可動搖的發權。
古人云:立德、立、立功。這內閣制度改革方案無疑是等于立功了。
以往東林黨人攻擊這些非東林黨人的政敵,最常用的論據,就是這些人禍亂朝綱,倒行逆施。
東林黨人之所以喜歡用這一句攻擊政敵,便是因為大家在解決大明的政治困局上都沒有建樹,但是東林黨人掌握了輿論,所以可以把這個鍋丟給東林黨的政敵戴上。
但是如果黃立極等人推行的這個內閣制度改革方案,能夠解決大明目前的困局,無疑就等于擊破了東林黨人的輿論控制。
袁崇煥雖然現在還看不到,內閣制度改革后能否解開大明的政治經濟困境,但是這個方案顯然可以加強內閣的權力,并改變大明地方官員對于朝廷中樞不受約束的權力。
在以往大明**對于地方的管理,重要的是對官員本人的管理。但是對于地方官員權力使用的界限,卻始終無能為力。
所以官整天上疏,要求朝廷挑選良吏擔任地方官,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官員在地方上的權力幾乎是無限的,只能依靠他們的自覺去約束自己的貪欲。
而內閣制度改革方案卻提供了另一條思路,把對人的管理,轉化為對官員職權的管理。這種由治人轉為治官的思路,使得**對于地方官員的管理,變得簡單而清楚明白。
袁崇煥甚至能看到,細化了官員的職權之后,今后不管是良吏、劣吏,都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內行事,超越了這個規則就要受到處罰。
雖然這不可避免的限制了,某些良吏對地方政事上的自由發揮能力,但是更多的卻是保護了百姓不受劣吏的為所欲為。現在在大明正是良吏少而劣吏多,無疑這是一個正確的改革方向。
越是推敲這份改革方案,袁崇煥就越覺得自己胸中的燃燒起了一把大火。他的心中只想著一件事,就是要阻止內閣制度改革的成果落到黃立極等人的手中。
這份改革方案沒有數年功夫是不會見到成效的,但是一旦見到了成效,那么改革就會持續的推行下去,畢竟支持這份方案的崇禎比現在任何一位內閣大臣都要年輕,再坐上20年的皇帝應當絕無問題。
那么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改革繼續推行下去,這個政治上的接班人必然要排斥那些東林黨人,比如他袁崇煥在內。
因為黃立極是東林黨人眼中的閹黨余孽,自然他推行的改革肯定不會為東林黨人所支持,為了保證改革繼續推進,崇禎肯定不會讓一個反對改革的東林黨執政內閣。
就算他袁崇煥想要改換門庭,崇禎也未必會信任他,而東林黨人又是最為痛恨**。
所以袁崇煥想要接收內閣制度改革的政治成果,首先就要讓黃立極下臺,讓東林黨大臣來領導這場改革,比如他的老師韓爌。
為此袁崇煥甚至欺騙了遼西將門,他真正的打算,是迫使黃立極等內閣大學士,為京城兵變一事下臺而已。
關寧軍入關只是為了給崇禎加重內閣無能的印象,讓崇禎考慮更換整個內閣成員。
至于他對于遼西將門及一些東林黨官員所的,利用兵變入京清理閹黨余孽計劃,不過是個幌子而已。當然如果事情順利發展到了那個地步,他也不介意把這個幌子變成真的。
感覺屋內有些氣悶的袁崇煥,推開了面向院內的窗戶,一股冷冽的空氣迎面涌來,頓時讓他精神一陣振奮,房間內的碳火味及檀香交織而成的讓他感覺煩悶的味道頓時散去了。
“自己身邊可用的人手還是太少了啊,到了這種時刻居然連個可以商議的人都沒有。”袁崇煥透過院內樹葉凋落的樹枝,看向了夜空,不過今晚烏云密布,根本看不到月亮。
“倪元璐、黃道周道德文章寫的不錯,但是對于人情世故卻絲毫不知道變通。陸澄源、王守履等人則是自視甚高,總想左右他人的想法。鹿善繼、茅元儀則總是汲汲于邊事,對朝堂大局缺乏關心…”
袁崇煥正思考著身邊同僚誰可以作為自己的臂助的時候,一個聲音在身后驚醒了他。
“大兄,外面又開始下雪了,天寒地凍的,你開著窗戶小心著涼啊。”走進書房的袁崇煜,放下了手中的賬冊,走到窗戶前試圖關上木窗。
袁崇煥突然伸手抓住了袁崇煜關窗的手,另一只手伸出窗外試著去接天上落下的雪花。
“就這么放著,我想通通氣,去去屋里的煙火味。在廣東,我們可看不到這么大的雪啊。”
“大兄說笑了,去年在遼東,我在沈陽的時候,那里下的雪才叫大…”袁崇煜不以為然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