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崇禎前面提出的復員制度,軍政、軍令分離制度,孫承宗等幾人還能接受,畢竟這些制度還是有利于朝廷掌控軍隊的方式。
不過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對軍隊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并且把忠君報國的口號變成保家衛國,讓他們下意識的就提出了反對。
茅元儀就首先發難道:“陛下,您之前剛剛說過軍隊不需要進行判斷,需要進行判斷的是陛下和內閣及本兵。但是現在您又說,要對軍士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好讓他們有足夠的判斷能力,這是不是太過于矛盾了?”
朱由檢身體前傾,手肘支在桌面上,雙手互握擋在了下巴前方。他絞盡腦汁思考著,和這些文官談事就這點不好,他們總是喜歡尋根究底,而不是毫無怨的去執行自己的命令。
“這么說吧,**謀部和軍隊的統帥不需要進行戰略上的判斷,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有足夠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判斷,這顯然不符合朕和兵部統帥軍隊的規定。
所以朕要求**謀部和軍隊中的統帥,不需要對戰略進行判斷。他們只需要把可能性,及猜想的后果列舉出來,以供朕同兵部進行選擇就可以了。
而朕需要軍隊中的普通軍士及低階武官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衛這個國家和他們的家人。
有了這樣的認知,他們自然不會在戰場上背叛大明或是逃亡,或是被某些野心家操縱,對抗朝廷的命令了。
換句話說,軍隊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斷,又不能有自己的判斷,這是一個矛盾而又統一的命題。朕希望,你們不必被這個命題所迷惑住。”
除了尤世威和吳懷之外,其他人都聽明白了崇禎的意思。對于這些文官來說,崇禎的這種說法很繞,但是并不難理解。
崇禎說了一大堆,中心意思只有一個,皇帝需要一只完全效忠于自己的軍隊,但卻冠上了保衛國家的名義,能代表這個國家的難道不是崇禎自己嗎?
理解了這一點之后,幾位官員也就釋然了。崇禎想要通過**謀部控制新軍,而他們只需要掌握住**謀部這個組織也就足夠了。
袁崇煥顯然意識到了**謀部成立中蘊藏著的巨大機遇,他主動向崇禎請求道:“陛下,臣非常愿意參與組建新軍**的工作?!?
“不,你不行?!敝煊蓹z幾乎是下意識的反對道。
不僅是袁崇煥,茅元儀、孫元化等人都對崇禎如此大的反應感到意外。
孫承宗覺得自己應當站出來替弟子說幾句好話,他誠懇的對崇禎說道:“袁自如久任軍伍,對于軍陣之事較為嫻熟,由他籌集這個新軍**,想必不會出什么問題,臣還愿意推薦鹿善繼一起參與組建新軍的**?!?
無法把孫承宗等文官排斥出**謀部,朱由檢也只好接受這個現實。但是他可不愿意,把新軍交給一個他看不懂的歷史人物身上。
正如袁崇煥等人心中想的一樣,參謀體制將會完全取代之前的明軍統帥體制。而新軍從無到有的建立,將會是參謀制度的初次嘗試。
如此一來,初次組建新軍**的人,將會對新軍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對于袁崇煥的為人,朱由檢到現在還沒有看明白,自然是不愿也不敢把這只關系到大明未來的軍隊交給他。
朱由檢遲疑了下,便說道:“朕打算從組建新軍開始學習軍事,所以朕會親自組建新軍的**,**謀部可以從旁協助朕?!?
孫承宗有些頭暈,雖然從崇禎的談話中,他能夠感受到崇禎對于軍事并不像他自己所說的一無所知。
但是作為大明的皇帝,沉迷于軍事可不是什么好現象。他試圖說服崇禎,“陛下,您現在既要學習治國理政之道,又要處理國家重要的政事,怎么能分神再關心新軍籌建的事務呢?
臣以為這種具體事務還是交給臣下去處理,而您只要按時的進行核查進度就可以了。如果連具體事務您都要一一過問,那么臣子們還能做什么呢?”
朱由檢正色的說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組建新軍就是軍國大事,至于其他事情,想必內閣眾位閣臣會處理的很好的,朕沒必要擔心…”
在崇禎的堅持之下,孫承宗幾人還是屈服了。孫元化負責牽頭編制軍器制作監督制作的條例,茅元儀和吳懷負責編制整個新軍的建制及各種條令,鹿善繼和袁崇煥協助皇帝籌建新軍。
于此同時,會議還正式宣布了五軍都督府**謀部成立,孫承宗成為了第一任參謀**,而其余七人成為了**謀部的參謀。
在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朱由檢以隨意的口氣向**謀部交代了第一個任務。制定一個整頓川、滇、貴三省駐軍的計劃,并重新制定軍功賞罰的制度,廢除首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