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種植冬小麥,主要還是為了二年三熟。這樣的地不是鄰近河流,便是掘了井,如果是不臨水的旱地,不管是冬小麥還是春小麥都無法種植,只能種上一些谷子或是高粱而已。”
朱由檢聽著魏良卿的解說,隨口問道:“那么北直隸一帶,都有哪些地區適合種植小麥呢?”
魏良卿熟悉的回答道:“北直隸適合種小麥的上田,大多在真定、廣平、順德諸府,因為這三府靠近太行山脈,多泉水,部分地方甚至可以耕作水稻。且這些地區掘井丈余就有水流出,可以用井水澆灌田地。
其次是順天府部分地區,地勢較高,區內又有河流,不乏水源,又不易被水災所害。因此也可種植小麥,特別是順義、密云、三河三縣的上田僅次于真定幾府。”
朱由檢有些不相信了,這同他記憶中的華北平原似乎有些對不上號。他不由追問道:“這北直隸地區除了西北及西面為山區外,中部、東部基本都是平原,境內河流并不缺乏,何以現在中部、東部還不及西面靠近山區的地區?”
魏良卿愣了下,不得不為皇帝解釋道:“北直隸地區雖然河流眾多,但是水量變化不定,常常是半年枯水,半年豐水。特別是春夏常常無水,而夏秋幾場暴雨就變成大水。
因此京畿東部河流交匯之地,往往是想要用水的時候沒有水,準備收獲時,卻又遇到水災,農人一年辛苦全部付諸東流。
而濱海地區,雖然地勢平坦,但是臨近海邊,土地返堿,大多數土地都利用不上。
萬歷時有汪司農上疏朝廷,首興辦水利,但不久便人亡政息。天啟初,又有張慎、董應舉、盧觀象等諸公,陸續在京畿以東地區大興水利屯田,但是畢竟不及汪公時的規模了。”
朱由檢站了起來,拍了拍手,讓魏良卿和幾名莊頭跟在自己身邊,向著莊子走去。繼續問些治理鹽堿的問題,還有北直隸的農田的收成問題。
從崇禎下馬的地方到莊子大約還有1里地的樣子,但是皇帝拒絕了騎馬,而是就這么同魏良卿等人聊著天走了過去。
在這一小段路上,崇禎倒是惡補了些,關于這個時代的北方農業知識。比如內地返堿不嚴重的田地,且水利較好的地區,以三年為期,大約就能夠改善土壤了。
而至于濱海地區的嚴重鹽堿化土地,要先圍起來放入河水浸泡一年,然后第二年便可以試著種植水稻,當然這種水稻田是無法和南方相比的。
南方水稻一年收1-2石,而這些水稻田則2、3斗為常,5、6斗則被看為豐收了。天啟初,董應舉奉命在天津和山海關之間屯田,18萬畝土地,收獲5萬5千石糧食,平均每畝收獲不過3斗有余,但是已經被朝堂眾人看做了不起的政績了。
此外崇禎還了解到,北方農民和南方農民經營農業之間的區別,北方土地多為旱地,且地廣人稀,因此不但人均土地較多,一個勞動力能耕種的土地也較多。因此,北方農人經營農業比較粗獷。
而南方多水田,又地狹人稠,人均土地較少,但是土地肥沃,所以南方農人講究精耕細作。
南方一個壯年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不會超過10畝,但是已經足夠養活4、5人了。
而北方每6畝地才能養活一個人,一個農夫能夠耕種的土地應當不超過25畝。但現實是,北方農人耕種的土地常常超過38畝。
這種狀況之下,北方農人不得不走廣種薄收的粗放型農業。這種農業經營模式,導致北方農戶耕種一年,往往都留不下什么積蓄,一遇到什么災害就立刻陷入到破產的困境。
而在朝廷上的那些官員看來,這倒是成了北方農民太過于懶惰的證據了。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沒有了南方的水利設施,北方農民縮小耕種面積,首先就會餓死家人。
而對于整個華北地區大規模的興辦水利,改善北方農業的困境,沒有國家層面的主持和巨額的投入,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朱由檢聽的七七八八之后,對著圍繞著身邊的魏良卿和幾位莊頭說道。
“臣不敢當陛下如此夸獎。”魏良卿趕緊躬身向皇帝行禮推辭道。
朱由檢回頭看了看他們,微笑著說道:“不必如此,都起來說話吧。不過北方水利不行,難道不能多種玉米嗎?朕記得玉米喜旱,耐堿也不錯啊。”
魏良卿趕緊回道:“陛下上次命臣研究玉米的種植方式,臣也召來了山西、河間府幾位種植過玉米的農夫,還有上林苑監的幾位農官,仔細探討過關于這玉米在北直隸一帶能否推廣種植的問題。
臣等經過仔細討論之后認為,北直隸大部分地區依然還是無法種植玉米,只能種植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