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借題發揮,沖著陸澄源發了一通火之后,便趁著殿上眾人還沒反應過來,甩著袖子退了朝。
一臉怒容的他剛剛走進后殿,便平靜了下來。隨口對著身后的王承恩吩咐道:“去把黃先生請到上書房來,朕要同他談談。”
跟在崇禎身后心里有些不安的王承恩,趕緊沒口的答道:“是,陛下。臣現在就去安排?!笨粗绲濐^也不回的繼續向殿外走去,王承恩感覺心里終于松了口氣。
他擦了擦額頭上的沁出來的汗珠,這才回頭招來了身后的一名親信太監,陰沉著臉詢問道:“社會調查所和錦衣衛那里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袁尚書和那幫子官員今天在朝上的行動,他們連一點風聲都沒收到?
你現在就去,就說是雜家說的,這件事的原委,他們今天一定要查出個結論,給雜家一個交代,否則雜家就要同他們好好說道說道了?!?
這位親信太監恭敬的答應了一聲,便悄悄的退去了。王承恩這才叫來了另一位小太監說道:“你去,安靜的把黃先生請來這里…”
乾清宮上書房內,坐在崇禎對面的黃立極,安靜的同皇帝對視著。沉默了一陣之后,朱由檢便首先開口問道:“今天的事情,黃先生你怎么看?”
黃立極猶豫了下,才說道:“許顯純、楊所修兩人這事做的差了,袁禮卿說的不錯,他們這么搞,不等于在直接劫掠民財么?河南士紳有些怨氣也是很正常的事,一旦今天的事傳播開來,天下縉紳都會發聲支持他的。
以臣觀之,這事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好。如果陛下一心想要保住他們,不如便把兩人抓回京城審查,拖到這件事的影響下去了,再給個不痛不癢的處分也就了結了?!?
黃立極的提議,并沒有讓朱由檢的情緒產生什么變化,他依然注視著首輔的眼睛問道:“那么已經征收上來的27萬畝土地,還有30萬石糧食該怎么辦?”
黃立極低著頭思索了好一陣,才謹慎的回道:“事情鬧到了現在這個地步,這土地自然是要發放回去的。至于糧食么?”
他拖著長音,目光注意到皇帝的眉頭開始緊緊皺起,趕緊改口回道:“既然這糧食已經運到了洛陽,再一家家退回去,也實在是勞民傷財。更何況如今陜西災情嚴重,實在是迫切的需要糧食。臣以為,不如每家稍稍補助些糧款也就罷了。”
朱由檢終于忍不住說道:“朝廷讓許顯純、楊所修去河南,難道是去旅游的?他們難道不是下去調查亂民的幕后魁首去的么?現在遇到一點反對的聲音,不是很正常的嗎?”
黃立極平靜的回道:“朝廷雖然是讓兩人下去調查河南士紳同亂民事件的聯系的,但是現在地方士紳的反應實在是太過激烈,可見兩人在辦事過程中的確是有不當之處。”
朱由檢突然笑了笑說道:“朕倒是曾經聽說過這么一段話,有人曾經這么說過:一個人;如若不被敵人反對,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敵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敵人反對,那就好了,那就證明我們同敵人劃清界限了。如若敵人起勁地反對我們,把我們說得一塌糊涂,一無是處,那就更好了,那就證明我們不但同敵人劃清了界限,而且證明我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了。
看了今天在朝堂上,那些官員對于許顯純、楊所修兩人的彈劾,朕倒是覺得,他們兩人在河南的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黃先生,難道你不這么認為嗎?”
黃立極歷經宦海,對于某些事情自然是看的相當透徹,但是從崇禎口中聽到這樣的話,卻實在是有些讓他錯愕。這不應該是一個成長于深宮內的少年能講出來的話語。
事實上從崇禎登基以來的表現,朝中眾人都有過懷疑,認為在皇帝身邊一定有一位出謀劃策的智囊,孫承宗、黃立極都曾經是被猜測的對象。
雖然黃立極否認了這種傳,當眾宣揚陛下身邊并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陛下的才智乃是出于天授。當然他在私下里曾經懷疑過,那個人是柳敬亭。只不過同柳接觸過后,他便否定了這個猜測。
如今聽到了崇禎再次說出和他年齡閱歷都不相符的話語,黃立極終于確定崇禎身邊也許真的有這么一個人?;实凵磉呌袀€他所不知道的智囊,這對于他這個內閣首輔來說,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對大明來說也不是什么好事。
黃立極不由小聲試探道:“陛下這話是從哪里聽來的?此人的語直指人心,顯然是頗負才能,若是可以,臣倒是不吝為朝廷舉薦如此大才?!?
朱由檢呵呵笑了幾聲,便含糊的說道:“這是朕讀書時,從前人筆記中看來的,朕也不知這位無名氏生于何時,黃先生還是不用費這個力氣了。王承恩,你把陜西巡撫楊鶴的密折取來,給黃先生看看?!?
黃立極頓時有些摸不著頭腦起來了,這楊鶴上的密折,能同許顯純、楊所修兩人在河南做的事有什么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