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想了想,才謹慎而又小心的對黃立極說道:“濟州府和臺灣府新附,島上土人素來不服王化,故朝廷欲按琉球例,特賜濟州府人口500戶,臺灣府人口1500戶。
大明承平日久,猶以河南丁口滋生最為繁盛,前段時間河南地方變亂,正是因為地少人多,地方上游手好閑之人太多,所以受人挑唆之后,才發生了這么多事端。
所以朝廷決定從河南各府抽調共2000戶,分別遷往濟州、臺灣兩府,挑選標準為擁有田地100畝以上戶。凡是被抽到遷移的民戶,其在原籍的土地將會以12在新遷移地獲得土地。至于他們在原籍的土地,將會出租給當地的民眾。”
黃立極的心臟頓時跳了跳,他知道崇禎所說的先例并不是不可能,當初琉球國國王求賜人口,大明便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往來朝貢。
但是,之前大明所賜人口只是平民,現在崇禎所瞄準的卻是河南縉紳,這事其實倒更像是國初大規模遷移江南富室去北方的舊事。
不過皇帝不提江南富室遷北,而提影響較低的琉球賜姓事件,顯然是想要告訴天下人,這次遷移人口的選擇不會超出河南的范圍。
黃立極權衡利弊了片刻,便計算出,這件事其實是可辦的。遷移2000戶于海外兩府,重點并不在于遷移人口,而是在于挑選什么人遷移。
相比起許顯純、楊所修兩人在河南干的那些征地、征糧之事,這遷移全家前往海外兩府才是真正歹毒的絕戶計。
但是他也很清楚,這件事一旦傳播出去,他這個主事的內閣首輔必然會被河南人恨之入骨了。
左思右想了許久,黃立極才低著頭說道:“陛下此策固然是有效的,但是現在河南縉紳本就情緒激動,現在朝廷再出這么激烈的政策,會不會激怒了他們,連此前那些中立觀望的人也群起反抗了?河南的亂事會不會就此擴大?”
朱由檢稍稍沉默了會,便說道:“你也說了,現在河南縉紳還有一大部分正觀望著形勢發展,如果朝廷處于下風,你覺得他們會加入到那一邊?
朝廷和河南縉紳之間的博弈只能有一個勝利者,大家不可能出現共贏的局面。更讓朕擔憂的是,如果朝廷在河南推行的政策失敗了,那么那些縉紳官員會不會適可而止?
他們會不會對朝廷頒發的新政進行全面的攻擊?到了那個時候,天下輿論群起而洶洶,朕是保著你們,讓朝廷政令不出京畿呢?還是迎合朝野輿論,把你們拋出去當做推行新政的替罪羔羊呢?”
黃立極霍的抬起了頭,他看著崇禎的目光許久,才有些木然的說道:“如果陛下堅持如此,臣也只有追隨,不過臣有個請求,還請陛下首肯。”
朱由檢眨了眨眼,臉上終于露出了微笑說道:“黃先生請說。”
黃立極抿了抿嘴,才輕聲細語的說道:“這遷移河南大戶前往海外兩府之事固然是有利大明之事,但是背井離鄉畢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老臣希望遷移之事放在明年開春之后,也好給被遷移的大戶一個準備的時間。免得情急之下,有人鋌而走險,給朝廷帶來不少麻煩。”
朱由檢想了想便說道:“這遷移人口之事,急有急的好處,緩也有緩的好處。不過黃先生既然這般說了,那就照你說的去做吧。
不過朝廷既然已經拔出了刀子,總要砍幾個人威懾下心懷不軌之輩,免的他們以為朝廷軟弱可欺,從而造成誤判。
這樣,在春節之前先讓許顯純、楊所修挑選100戶遷往臺灣府,就當是挑幾只雞來儆**好了。剩下的在明年開春之后,再進行大批人口的遷移。
至于這遷移人員的名單,給河南各縣分配名額,然后讓各縣縉紳推選人員,各縣主官進行核查,韓一良、許顯純、楊所修三人監察。”
黃立極仔細推敲了下崇禎提出的兩項主張,發覺并無多大問題,他立即點頭首肯了。不過他心里對此還是有些七上八下,不知道這遷戶于海外,會引起多大的麻煩。
朱由檢并沒有在意黃立極的神情變化,他對著呂琦拍了拍手說道:“呂管事,把那塊幕布拉開了,朕還有事要同黃先生說。”
黃立極順著崇禎的手指方向看去,正看到呂琦拉開了罩著西墻面的一塊幕布,幕布的下方是一張好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