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國王查理一世,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國忠實臣民威廉·安德烈,得吾人之允許而前往貴國各地旅行。
彼之能作此難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寬宏與仁慈…
吾人認為: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屬陛下之人均可獲得…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給予安全通行之權,…而當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鄰居時,吾人將力圖報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耶穌誕生后1628年,我王在位第3年,授于格林威治宮。”
被數十只明亮的鯨油蠟燭照的如同白晝一般的四夷館宴廳內,一位年輕人正結結巴巴的讀著手上用拉丁文書寫的英國國書,在他的上首坐著崇禎,而左右兩側的宴席上則坐著安德烈船長及陪同他的翻譯。
這位叫周白永的年輕人,是同文館內學習外文最出色的一名學生,僅僅花了一年時間,他就已經能夠初步進行拉丁文和法文的讀寫了。
之所以讓他來翻譯這封國書,而不是讓學識出眾的耶穌會教士過來,崇禎就是希望他同英國人之間的交談,不會被流傳出去。雖說耶穌會是一個超然的傳教組織,但是它畢竟還是在西班牙人的庇護之下,前往世界各地傳教的。
朱由檢可不希望,他同英國人什么都還沒談成,那邊西班牙人已經得到了消息。如果因此讓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大明同新教國家結成了同盟,拒絕同大明恢復和平,那可就只會便宜了荷蘭人。
安德烈同樣雙手互握認真的聽著,這位中國官員口中翻譯的國書雖然是假的,但是里面的內容可都是貨真價實的,是他們北大年英國商館共同推舉出來的,最為迫切的希望,能夠獲得同中國進行貿易的特權。
雖然安德烈聽不懂中文,但是坐在他身邊的那位中國船長,毫無保留的對著他把國書的內容重新翻譯了一遍。除了個別詞句有些不通順外,安德烈認為這位年輕人對于拉丁文已經入門了。
周白永念完了國書之后,就在崇禎的點頭示意下,退到了一邊。接下來,便是安德烈命令自己的隨從向崇禎獻上,他所帶來的英王禮物。
由于事發突然,北大年商館的英國商人們,并沒有準備好符合英王身份的國禮。因此只能從各位商人那里拼湊揀選了一些稀罕物,作為英王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
這些禮物包括,一對巨大而品相極好的非洲象牙;數十顆來自錫蘭島的紅藍寶石;兩串大如小指,色如淡金的走盤珠;最后則是一對裝飾華麗的火槍。
當他的隨從拿出了禮物展示時,安德烈便一直注視著坐在上首的崇禎,想要看看這位年輕的中國皇帝有什么喜好。
然而從象牙到珍珠,這位年輕的中國皇帝都是一副興致不佳的樣子,這讓安德烈不由心里一沉。不過還好,當這位中國皇帝看到了那對,原本是要贈送給某個土王的火槍時,終于提起了興趣。
“把那對火槍拿上來,讓朕看看。”朱由檢看到那對顯然不像是火繩槍的火槍時,終于有些性急的開口說道。
在下方查看禮物的王承恩,趕緊取過了裝著兩只模樣奇怪火槍的錦盒,小跑著送到了崇禎的面前。
朱由檢取出了錦盒內的火槍,細細的打量了一番,他終于確定了,這顯然不是火繩槍,但是也不像是燧發火槍。
他比劃了一陣后,便好奇的對著安德烈問道:“你帶來的這對火槍叫什么名字?它是如何使用的啊?”
安德烈趕緊起身向著崇禎行禮后回道:“這是轉輪打火槍,它使用起來就同給鬧鐘上發條一樣,比火繩槍簡單多了…”
在安德烈的講解中,這種源自德國紐倫堡鐘表師發明的火槍,主要是給移動迅速的騎兵使用,以此來解決騎兵無法使用火繩槍攻擊的問題。
這只轉輪打火槍的擊發裝置分為,帶鋸齒的鋼輪、鏈條、彈簧和擊錘等。在擊錘頭上固定著一塊隧石,按下擊錘后,靠鋼輪表面的細齒與隧石**發火點燃火藥擊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