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東江鎮轄下,從旅順口、長山、廣鹿、石城、鹿、獐各島,到皮島及**平安道濱海地區,共計有屯田遼民11萬余人。
毛帥給予這些屯田遼民的口糧是每人每月3斗,但是并不包括老幼等無勞動能力者。每年支出屯丁口糧約7萬9千2百石,收獲屯糧11萬石有余。
除了兵丁和屯田遼民外,各島尚有士兵家屬和商人、土民約9萬人。另每年**王國供給東江鎮糧食約3萬8千石,天啟六年曾經達到過15萬石,今年則交付了9萬7千石。
而東江鎮通過對**及遼東女真的轉口貿易,每年尚能獲得15-25萬石糧食。根據林遠忠對東江鎮各處人口和糧食供應情報的匯總,他認為,東江鎮每年要消耗的糧食定額應當為100萬石,最低糧食的消耗限額則是75萬石。
如果東江鎮每年獲得的糧食少于75萬石,那么必然會發生餓死人的現象。而今年東江鎮獲得了朝廷足額撥付的糧食20萬石,外加積欠的30萬石糧食,加上屯田收入15萬石,**供給的9萬7千石,利用轉口貿易從**、琉球、江南購入的30余萬石糧食,總數已經超過了105萬石。
此外陛下遷移東江鎮的軍屬、婦孺和遼民到天津、山東、濟州島、臺灣等地,共計遷移出人口1萬9千,省下了7萬6千石。
對旅順口進行要塞建設,雇傭1900人;開發旅順口荒地1萬5千畝,吸納2500人;設立東江漁業公司,吸納1100人,收獲魚蝦等海貨2萬5千余石。又節約了4萬7千石。
故,東江鎮今年消耗糧食當在88萬石左右,結余17萬8千石左右。內府同**的貿易額度為14萬7千兩,約占大明**貿易總額的4成,獲利約為5萬2千兩。
其中2萬5千兩用于修建醫院、學校和救濟生活困難的遼民,另有7千兩劃入東江鎮社會調查所,用于招募人手及日常辦公費用。”
88萬石,也就是8萬噸糧食。扣除東江鎮屯田和**供給的部分,也就是說,每年要提供給東江鎮60萬石糧食。現在大明海上最大的運糧船不過2000石,60萬石就是300船次。
但是根據今年海關對大明商船的登記,大于60噸的,可以在近海航行的船只,大約有3000只;大于100噸的船只,就只剩下1100只了;至于2000石,也就是180噸以上的船只還不到400只。
朝廷手中2000石以上的海船,也就天津、登萊水師手中有43艘。六月之后,南京龍江造船廠造了2艘150噸的商船,馬上又投入建造了380噸和480噸的福船各一只。
至于天津這邊的造船廠,30噸-60噸的漁船已經能夠做到每10天一艘的水準了,但是100噸以上的船型和結構還沒有正式確定下來。
從南方往北方的糧食海運,已經占據了不小的運力。然后再從登州往東江各島進行轉運,登萊水師的那幾艘舊船,那里吃的消這么折騰。
朱由檢想了想,便讓呂琦把遼東地圖拿給自己瞧瞧,他雙手按住地圖兩端,仔細看了許久,方才說道:“讓總后勤部在旅順修建20萬石的糧食倉庫,在廣鹿島設立5萬石的糧食倉庫,石城島設立1萬石的糧食倉庫,另外在濟州島南北兩面各設立10萬石倉庫一座。
以上這些倉庫全部由總后勤部直接掌握,并配備一定數量的運糧船。除了東協和皮島的軍民后勤交由毛帥負責外,其他地區的軍民后勤供給由總后勤部門直接掌握。
總后勤部門不干涉東江鎮屯田事務,但是除了屯丁之外,東江鎮各處老弱婦孺登記后,按每月1.5斗口糧發放,這筆錢從宮內的賬上支出。
另外對東江鎮4協4萬8千將士,發放每人每月1元的戰地補貼。調任旅順口駐扎的海防營一樣發放戰地補貼,海軍則按每人每月1.5元發放。讓四海商行在旅順等地開設商鋪,以回收這些紙幣。”
呂琦心算了一下,便有些擔心的說道:“陛下,這可是每年將近一百萬元的支出,內庫現在的存銀也就剩下375萬兩了。這么花下去,恐怕內庫要入不敷出了。”
朱由檢抿了抿嘴,方才說道:“那么**銀行的秘密賬號呢?現在有多少存款了?”
由于大明國庫一向空虛,所以朝中上下官員整天盯著宮內的內庫,想要從中拿錢出來補貼國事。雖說在崇禎的周旋下,國用不足的資金以公債的形式從銀行手中借出資金補上了。
但是公債畢竟還是要利息的,某些官員顯然認為與其支付給銀行利息,倒不如先把皇帝內庫的錢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