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二個哨隊分為前后兩層,為兩個放平的鴛鴦陣,兩個藤牌手護住隊伍兩側,中間則是近似于橫隊的長短兵。兩層之間間隔20步。
剩下的兩個哨隊則以鴛鴦縱隊的形式布置在橫隊正兵兩側,同橫隊間距約10步,這兩只哨隊也就是所謂的伏兵,待到橫隊正兵同敵軍接戰之后,便從敵軍接戰隊列的兩翼突破,從敵軍的側后方打擊敵人。
橫隊正兵之間的間距約為1步,明步約1.56米,也就是說一個把總哨展開的正面大約是36米。
而京營這個連隊展開的正面寬度為115米,幾乎超過了對面新軍連隊的正面的三分之二長度。
但是京營擺開的這個陣型過于繁復,即便有著各種旗號金鼓的幫助,也足足花了對面新軍列陣時間的3倍以上。新軍從進入演習場地到擴展成陣型,還沒有超過10分鐘。
京營這邊卻足足花了半個多小時才完成了隊列,期間整理隊形的混亂,更是讓京營的幾位將領臉色有些難看了起來。
不過等到京營的隊列完成之后,在氣勢上頓時壓倒了對面的新軍連隊。如果只是從陣型上看,新軍單薄的陣列剛好被京營展開的隊列一口吞下去了。
就算是幾位上過戰場的**謀部參謀,此刻也覺得,只要京營這個連隊保持陣型前進,正兵抵住新軍的正面攻擊,兩翼部隊繞到新軍側后展開攻擊,那么這場戰斗就算是穩贏了。
畢竟校場演武不是真實作戰,很多東西都無法展露出來,只能依據某方是否占據優勢,作為裁定勝負的依據。當一方被包抄了側后時,按照大明軍隊在戰場上的傳統,幾乎就可以裁定這只部隊被全殲了。
在崇禎觀禮的**臺下,兩軍相距為2百步,約300多米。當**臺上的號兵鳴炮之后,兩軍便開始緩緩對進了。
前50步雙方都以正常的步伐前進著,因此隊形都保持的非常完整。當雙方的間距約剩下百步之后,雙方便都進入到了沖鋒階段。
以正常步伐進入到疾步,雙方大約在2分鐘之內就要進入到正面接戰的狀態了。
當兩軍進入到百步之內時,京營這邊中軍喇叭手頓時吹響了喇叭。喇叭每吹響一次,正兵前方的4名火槍兵便有人發射一槍,隨即開始裝填彈藥。
在喇叭吹響的時候,第一層橫隊中的4名長槍兵持弓上前,鏜鈀手持火箭上前,跑到火槍兵站立的地方。
按照規定在接戰之前,長槍兵要射擊9次,而鏜鈀手則射擊一次。當兩軍相距60步時,中軍擂鼓,第二層橫隊便要上前穿過前隊的空隙,擋在前隊之前與敵接戰,一般來說會在前隊前方約20~30步處與敵軍相遇交鋒。
與此同時,兩翼縱隊開始向敵軍兩側包抄,務必要動搖敵軍的軍心士氣。而發射完箭只的長槍兵和鏜鈀手則回到隊列,準備接替前方哨隊的攻擊。
36只弓箭,2發火箭,4-6發火槍射擊,在接敵之前,新軍正面的橫隊要接受40次攻擊。按照戚繼光自己的計算,這種投射類攻擊的命中率大約在20-30%之間。
如果按照理論計算,新軍第一排長矛手橫隊應當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數。如果在戰場上,這種損失自然會造成士氣的低落和第一排軍士的混亂。
不過由于現在只是演習,所以新軍的第一排士兵被挑出了10人作為陣亡,演習便繼續進行了。
新軍兩翼的火槍兵在距敵百步時并沒有開火,直到兩軍相距60步時,前排的重火槍兵才停下腳步做了一輪齊射。在這個距離,根據軍器監的多次試驗應當是40-45%的命中。
考慮到京營士兵擺出的鴛鴦陣較為稀疏,命中率被判斷為35%,而隨后在兩軍相距30步內,新軍前出的輕火繩槍兵的射擊,命中則高達了50-60%。
這兩次射擊幾乎已經把京營兩翼的前后兩層接敵正兵都消滅了,只剩下了作為伏兵的4哨縱隊。
新軍兩翼的輕火繩槍兵射擊完畢后,立刻掏出了刺刀按上槍口,并變成5*6的方陣護住了長矛手的側翼。
而此時已經裝填完畢的新軍重火繩槍手,則分為三排**了長矛手橫隊和輕火繩槍兵方陣的中間,在兩翼的保護下繼續交替向前方射擊。
裝上了刺刀的火槍大約為1.86米,而大明制式的長槍規格為4米,從長度上看新軍的火槍兵顯然是吃虧了。但是僅僅只是用來防御的話,卻顯然沒有這么糟糕。
而兩翼正兵的被消滅,導致新軍現在反而把京營的前軍給包圍了起來。原本陣型就比較稀疏的京營陣列,很快就被新軍全面突破了。
失去了前軍保護的中軍,不得不拋棄了指揮的旗號鼓樂向后軍跑去。而沒有了中軍的居中指揮,京營各哨也頓時被新軍分隔包圍消滅了。
如果這不是一場演習的話,那么京營在中軍動搖的時候就應該全面潰敗了,但是現在好歹還能僵持著給新軍增加了一些殺傷,好讓自己輸得不是那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