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同蒙古科爾沁部結盟,本身又占據了遼東廣闊草原的女真人,他們并不缺乏上好的馬匹。而連續擊敗了遼**軍,不僅僅讓這些女真人從明軍手中奪取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還把漢人在遼東的工匠都截留了下來。
憑借著遼東無窮無盡的森林資源,女真人的冶鐵業并不缺乏燃料,遼東的軍器鎧甲反而比明軍粗制濫造的武器更為精良。
因此想要在野戰中抗衡女真人占據優勢的騎兵,除了要加強對于明軍的訓練之外,便于攜帶的火炮,顯然成了明軍用以抵抗女真八旗的利器。
考慮到這一點,孫承宗對于榴彈炮的系列顯然更為重視。因此當確定了鐵模鑄炮技術已經成功,但是必須要使用高爐灰口鑄鐵才能獲得更好更安全的火炮后,兩人對于火炮鑄造計劃的分配數目,頓時起了爭執。
王在晉想要多鑄加農炮,用以替換遼西各城現在擁有的各類雜式火器,以提高遼西明軍的戰斗力,防備后金對遼西的侵犯。
孫承宗則以為,應當多鑄價格更為低廉的榴彈炮,只要訓練出能夠同女真人野戰的軍隊,那么就不必浪費過多的資源在遼西城堡的建設上了。畢竟城堡不能長腳跑去包圍沈陽城,而明軍可以。
對于兩位大臣的各執一詞,朱由檢倒是沒怎么在意,聽了孫元化對于這些火炮的贊賞之詞后,他突然向孫元化問道:“那么現在的火炮鑄造技術還有那些缺陷?鑄炮廠對于各門火炮的定價是如何的?每個月能生產多少門火炮?”
孫元化猶豫了下,才回道:“火炮的缺陷還是有的,鐵模鑄炮雖然比泥模鑄炮成功率高,內外也比較光滑,但是想要做到炮口內徑徹底的光滑緊密依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炮口游隙只能保持在十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之間,按照燃燒氣體做功的理論,有不少氣體是被白白浪費了,并沒有完整的作用的炮彈身上,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還在繼續研究。
另外,不管是鐵模還是泥模,澆筑鐵水的過程中,總是免不了會擾動到中心的芯柱,這使得火炮制成之后內膛和外徑并不是在一條直線上,炮彈的落點同瞄準的目標總是會有一個偏差值。
因此每一門炮都需要炮手進行射擊時的人工調整,如果更換了炮手,并不能直接掌握這門大炮的射擊要點。
當然,這種偏差在精確射擊上影響比較大,但是在覆蓋射擊中則無關緊要。因此臣建議火炮最好能夠集中使用,盡量用數量去彌補射擊精度上的誤差。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能完全摸索出鐵質火炮的性能,但是銅質大炮發射1000發基本就應當進行報廢,而鐵炮的話估計應當不會超過銅炮的射擊次數。因此在使用上面,鐵炮的耐久性較差。不過在成本上卻大大的低于了銅炮。
每門鐵炮的成本,大約為同型號銅炮的五分之一。為了保證鐵炮的使用次數和避免炸膛事故,臣等才把榴彈炮的標準火藥裝填量定為彈重的五分之一,而加農炮的標準火藥裝填量定在了彈重的四分之一。
臣等已經試驗過,雖然射程是減少了些,但是這個分量的火藥更易于射擊后的炮位回復,加快射擊頻率。當然在有需要時,也可以采用雙倍裝藥射擊。
至于火炮的定價,榴彈炮系列:3斤炮成本41元每門,出售價為60元;6斤炮成本52元,定價78元;12斤炮成本104元,定價為160元。
加農炮系列:6斤炮成本74元,定價100元;12斤炮成本140元,定價210元;18斤炮成本280元,定價420元。
以上這些火炮價格已經包括了炮車在內,至于石景上鑄炮廠的生產能力,每個月大約可以消耗100-120噸生鐵。一套鐵模一天可以鑄2-3門炮,使用的人手不過40人,因此比之泥模大大的節省了時間和人工。
臣想向陛下請示,這青銅鑄炮是不是可以暫時減少一部分計劃了?另外這外銷的火炮又應當如何定價?”
朱由檢還沒開口,王在晉已經有些不滿的說道:“石景山鑄炮廠乃是朝廷的產業,朝廷支付了工料銀和人工銀,如何你這定價還要從朝廷身上賺錢了?”
孫元化不知該如何回答王在晉的問題時,朱由檢已經很自然的為他解圍說道:“王尚書這話說的就不對了。朝廷雖然投資建立了鑄炮廠,但是鑄炮畢竟是個技術活,不管是研發工藝還是鑄造的成功率,都是需要耗費金錢的。
如果事事都由朝廷撥款,鑄炮廠的工匠和專家們恐怕就要同從前的兵工坊一樣,浪費大量的物資卻做不成幾件合格品。這豈不是因小失大嗎?對于兵部來說,只要采購的經費能夠節約下來,采購的武器質量符合作戰需求,朕覺得還是讓鑄炮廠自己經營為好。
鐵炮雖然鑄造成功了,但是畢竟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朕覺得青銅炮還是應當繼續鑄造,不過可以減少數目,同鐵炮的鑄造數目相比,可以調整到13或14的樣子。至于外銷的火炮價格比照供給朝廷的價格乘5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