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崇禎把被自己說的渾渾噩噩的伊莎貝拉送出了門外后,他便讓王承恩和呂琦回到了房間。他隨即便向王承恩吩咐了一聲,讓海商協會的那些被招安海盜,以私人名義同安東尼奧組建的葡萄牙流亡政府聯系。
自從他招安了十八芝這個東南地區最大的海盜加走私商人的集團,并開啟南北各省的海外貿易之后,不斷增長的中國海商人數,已經開始影響到原有海商集團的收益了。
今年到八月為止,出口貨物數量已經是去年同期的2倍,但是出口貨物的價值卻只增加了50%多,收益則只增長了20%有余。則完全是因為出口貨物的增加,導致了較近的海外市場飽和,因此貨物價格不斷下跌所致。
收益最高的日本市場,中國貨物的價格下跌最為嚴重。這種狀況已經引起了海商協會現有會員的不安,不少海商代表已經向皇帝委婉的提議,是不是要給不斷涌入對外貿易的商人設置一道門檻,以阻止海外市場的商品價格下跌過快,導致海商協會的成員利益受損。
這些海商代表們提出的建議雖然讓內府控制的海外貿易公司大為贊成,但是卻并不符合崇禎的想法。誠然,現在的大明海外貿易規模擴展過快,導致了原有的海商集團利益受到了損失,而這個損失也包括了內府名下的海外貿易公司。
但是在經濟利益受損的背后,崇禎更看到了新興海商人數的不斷增長,使得原本控制日本和馬尼拉市場的大海商們,開始出現了勢力萎縮的狀況。
曾經的十八芝海盜海商集團,即便是被招安后也依然牢牢的控制著大明東南沿海的對外航線。但是這一年來朝廷加大了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使得眾多中小商人開始投身于日本、馬尼拉這兩個較近,也較容易往來的海外市場。
雖然這些中小商人合作修建的船只并不大,只有1、2百噸而已,但是勝在數量眾多。朝廷放開了對于船只修建的限制,改為監管船只建造的質量政策之后,一種1、2百噸的中式帆船,立刻就成了南方各口岸數目最多的一類船型。
這種帆船只要1、20人就能駕馭,而且建造的方式也比較方便,只要找一塊近岸的平地就能開工。熟練的工匠3、4個月就能完成一艘成品,手藝稍稍差一些的,也不過6、7個月就能完成一艘。
當然這種船只的耐久性就不要過多的指望了,不過好多中國商人就沒打算長久使用,他們把貨物運到日本或馬尼拉之后,最喜歡的就是連船帶貨一起發賣了出去。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對于船只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但是日本國內雖然有木材,但是卻缺乏一些重要的造船材料,比如桐油。日本雖然有一類油桐樹,但是產量低下不說,品質也不及中國產的桐油好。
另外,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國,但是這個國家的造船技術卻相當的落后,日本造船技藝的代表作安宅船,雖然體積龐大號稱海上城堡,但是缺乏比例模式的船型完全不能經歷風浪,很容易就會在海上傾覆,只能在風平浪靜的近海或海灣內航行。
最為讓人詬病的是,設計安宅船的日本工匠只考慮到了海上作戰的防御力,而忘記了如何使船只前進的考慮,使得安宅船利用風力的效率極為低下,主要依靠人力劃槳為主。因此船只的規模越大,移動就越困難。
號稱日本造船技術最高水準的安宅船不過是如此水準,其他的日本民用船只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日本對外貿易使用的朱印船基本就是外購的中國帆船,有少數則是歐洲船只,基本沒有日本自己建造的船只。
即便是造船技術如此落后,江戶幕府依然畏懼各藩擁有超過幕府的大船,在慶長年間下達了"大船沒收令",把各藩的大船統統給沒收了。在這種狀況下,各藩大名和商人們自然不敢建造能夠遠渡大洋的大船了。
這些中國商人帶來的船只,剛好在幕府允許擁有的船只規模以下,船只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能也遠遠超過了日本船,加上價格也不算貴,因此很快就成了日本各藩用于替換運送貨物的商船,或是干脆改建一下,作為大名的座艦了。
至于馬尼拉那邊,對于中國船只的需求比日本更為旺盛。東南亞原本就是群島海域,船只是必需的交通工具。東南亞各**王國能建造的船只,也就是大一些的獨木舟了。就連西班牙人建造大帆船,也是從中國招募去的造船工匠,而不是在當地招募的人手。
因此,在海外貿易的不斷成長下,造船業已經開始成為東南沿海各省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了。而造船業的興旺,反過來又促進了參與海外貿易的商人人數的快速增長。
在這種互相促進的作用下,日本和馬尼拉的市場開始漸漸成為了中小商人的天下了。在這種局面下,原有的海商們,要么去開拓新的市場,要么就要想辦法限制,進入日本、馬尼拉市場的商人數量,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
崇禎雖然主張招安東南沿海的海盜海商集團,但并不表示他愿意讓這些人壟斷大明的海外貿易渠道。那樣的話,他不過是扶植出了另一個利益集團。利益集團和利益集團之間也許會有共同語,但一定不會同他這個大明皇帝有共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