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只要不是面臨戰爭危機和衛所財政問題,誰也不愿意讓朝廷派員削減自己手里的權力。不過,不管是衛所將領、兵備道、兵馬副使,還是地方督撫,也不敢公然反對內閣通過的改革方案。
他們不過是采取了消極抵抗,和不停的向朝廷發出題本,聲稱擅自更改祖制恐怕會影響各地衛所軍隊對朝廷的忠誠心,從而引發地方變亂。要求朝廷建立地方都督府的舉措不要過于激進,而是以3-5年,或是以8-9年為期,妥當而慎重的逐步成立地方都督府這個機構。
**謀部起初是以孫承宗的門生故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新機構,它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是為了整合五軍都督府對各地衛所軍隊的統一管理權力,并架空了京城勛貴和將門充斥的五軍都督府。
由于受到損失的是勛貴和武官集團的權益,因此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非常支持**謀部的工作的。在不少官員眼中,孫承宗起碼是文官集團的一份子,**謀部的成立等于在朝中驅逐了勛貴武將集團最后的存在,讓文官們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這是一件好事。
就在他們還在積極的支持**謀部對于五軍都督府的奪權行動時,因為兵部發生的幾件**案,**謀部立刻轉身對付起了兵部,從兵部手中奪取了不少權力,并以軍令和軍政分離的借口,把邊軍的后勤供應先搶到了手里。
邊軍的后勤供應,一向掌握在兵部派出的兵備道手里。兵備道出現于洪熙年間,在正德、嘉靖年間開始在地方大肆設置,并以為常設機構。各地兵備道根據職責不同,也有兵備、兵巡、巡海三種稱呼,以各省按察司官員出任這一職務,不過兵備道的設置和裁革皆由兵部負責,因此兵備道算是兵部在地方的分支機構。
兵備道的權力很是繁雜,監察權、司法權、軍事職權之外,就算是地方民務有時也可過問。當然,兵備道最為主要的職責還是:分理軍務,操練衛所軍隊和地方民快,緝捕盜賊**民亂,管理衛所兵馬、錢糧和屯田,巡視江湖防御等。
總的來說,一個兵備道就等于一個小小的都督府。**謀部在各地建立都督府,首先剝奪的,便是這些兵備道的權力。一旦失去了兵備道的職官,這些按察司官員也就失去了自己手中最大的一塊權力。
因此對抗**謀部最為積極的,便是這些地方上的兵備道。**謀部制定出來的衛所改制、編練新軍和建立地方軍隊后勤系統的計劃,往往剛到地方就被這些兵備道使出了渾身解數抵擋了下來,無法落實下去。
去年豐鎮一役,憑借著大明軍隊少有的勝利,**謀部一舉拔掉了大同、宣府等地的兵備道,建立了自己的后勤管理體系。但是大明其他地方的衛所將領和兵備道官員,也就是老實了一些,但卻依然在暗中抵制**謀部下達的命令。
在這樣的時刻,如果能夠擊敗大明最為險惡的敵人,也是被各地明軍看做野戰無敵的女真大軍,那么**謀部頒發的命令才能讓這些衛所將領們感到敬畏。
不管大明的軍隊再怎么腐化,軍隊的本質決定了,誰的武力強橫,誰在軍中就有最大的話語權。那些兵備道不過是依仗著朝廷體制,才能對各地衛軍呼來喝去,他們依然還是游離在軍隊體系之外的官員。
一旦這些兵備道的身后失去了朝廷的威嚴,衛所軍完全可以不必理會,這些沒有實力的文官們。當這些兵備道試圖利用衛所軍來對抗**謀部的命令時,他們便已經失去了自己身上最強有力的權力象征。
這也是為什么,當崇禎殉國,北京淪陷之后,幾乎一夜之間,大明各地的衛所將領就成為了大大小小的軍閥頭子,再也不愿意聽從文官們的指令了。因為從這一天開始,這些文官身上就失去了朝廷法理和這些衛所軍聽命效忠的理由。
比如現在對于**謀部的命令,各地衛所將領不是上書叫苦,就是走關系找門路,想要拖延幾日再說。還沒有那個衛所將領膽子大到,要煽動手下軍戶反抗朝廷命令的。
這些衛所將領大多是世襲武官,數百年來的承平歲月,也讓這些武官家族同地方士紳、京中勛貴們,結起了深厚的姻親關系。他們在下面搞這種小動作,**謀部也不好過于蠻干。
只有**謀部在女真人身上顯露出了,他們現在所擁有的武力,這些衛所將領們才會有所敬畏,不會再想些有的沒的。
因此軍議一開始,**謀部的各位參謀們積極性就相當高昂。他們很快就制定了一個,動員山西、北直隸、山東、遼西、宣大五地軍民的參戰計劃。
計劃以遵化城-三屯營-遷西為第一道防線,薊州-玉田-豐潤-遷安為第二道防線。三河、唐山、秦皇島為三個后勤基地,動員10萬7千軍力參戰,遼西鎮、薊州鎮和京畿新軍為作戰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