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房內的一番長談之后,孫承宗最終還是退讓了。小半原因是被崇禎所說的理由所動搖,大半原因則是看在了崇禎表露出來的堅定決心上。
在孫承宗的心中,其實也是隱約覺得,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皇帝能夠親臨前線,對于鼓舞前錢將士們的士氣,還是非常必須的。
薊州鎮守衛的長城各關口,都是險峻的關要,但是這些關口守御時間最長的連半天都沒有撐住,實在是讓他大跌眼鏡。
孫承宗督師關外過,自然很清楚后金軍隊的戰斗力。這些建奴野戰的確勝出了明軍不止一籌,但是對于攻城作戰的能力,卻并不怎么樣。否則他也不會提出,憑堅城用大炮的堡壘戰術來對方后金兵。
遼東平原上修建的堡寨,都要后金耗費了好大的力氣去攻打,往往還不是直接登城戰,而是圍城迫降為主。但是依托燕山險要修建的長城關口,卻輕易的被長途遠襲的建奴所攻下了。這顯然說明了一件事,要么就是建奴的攻城技術突然提高了;要么就是薊州鎮的官兵太平日子過的太久,已經失去了戰斗的意志。
如果是前一種,建奴就不必繞道破關。直接把寧遠防線拿下,依托遼沈進軍,步步為營的攻打到山海關前豈不是更為安全。現在以一只偏師繞道千里破關,看起來頗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好處,但是這只軍隊卻成了真正的孤軍。
只要明軍的戰斗力稍稍強上一些,這只軍隊就只能把鮮血耗盡在燕山山脈之中。女真人打了這么久的仗,怎么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所以后金能夠快速的分成三路破關,一是出其不意;第二便是守關的將士并無戰意。薊州鎮屬于九邊之一,這可是大明戰斗力最強的邊軍,邊鎮的將士都如此,那么其他地區的衛所軍就更不用提了。
孫承宗之所以想要接受茅元儀的建議,帶著京畿新軍主力出征,那是他知道這只新軍經過了2年的操練之后,不管是戰斗力還是士氣,都是在一般水準之上的。帶著這樣一只軍隊前往薊州,應當不會被后金軍隊的氣勢所嚇到。
只要新軍能夠依托城池擋住后金軍隊的一二次進攻,那些被嚇破了膽的薊州軍和衛所軍,也就能夠慢慢恢復一點士氣,同后金軍隊在薊州城糾纏下去了。
但是,想要達成這個設想,就必須讓后金主動來進攻守備森嚴的薊州城,而不是繞道南下去攻打京畿不設防的其他城池。
就這一點來說,崇禎的建議是最為正確的。如果大明皇帝的旗纛豎立在薊州城內,那么后金的軍隊就不太可能繞城而過了,大明皇帝的價值顯然要高于京畿附近的那些州縣的。
雖然現在看來皇帝親征很危險,但是如果崇禎只是跑去薊州守城,那么倒是并沒有什么問題。薊州城雖然比不上京師,但是皇帝親臨必然能夠激發薊州軍民作戰的勇氣,加上新軍在邊上的護衛,皇帝所冒的風險并不大。
而皇帝親征的好處卻有許多,一來可以給援軍北上拖延時間;二來皇帝親征帶走新軍主力,京城的官員也就沒什么可彈劾的了;三來皇帝既然親征薊州,各地援軍只有加快行軍,不會再找借口拖延磨蹭,要不然就是政治事件了。
孫承宗雖然作出了退讓,同意皇帝親征,但他也讓崇禎作出了保證,崇禎只能待在薊州城內,不得再往前行。待到各地援軍抵達薊州防線之后,崇禎就必須回返京城,而他倒時會前往薊州接管戰時大本營的職責。
至于崇禎提出的讓福王監國的建議,也被孫承宗毫不猶豫的擋了回去。孫承宗認為,只要皇帝留在薊州城內,就不會遇到什么安全問題,那么也就沒必要設什么親王監國,免得讓有些人以為有機可乘,在京城弄出事端來。
孫承宗的態度很是堅決,朱由檢也只能摸著鼻子同意了。雖然崇禎想要第二天就誓師出征,但是卻被孫承宗拒絕了。天子親征自有禮儀,不可以輕率從事。因此明日崇禎前往北郊大營誓師和祭祀旗纛之后,先讓一部分軍隊前往薊州,而崇禎則在第三日同后衛部隊一起出發。
京畿都督府下轄新軍六師,除了左良玉第4師已經前往薊州之外,還余下了1、2、3、5、6師。孫承宗覺得皇帝應當把這些軍隊統統帶上,只留下兩個沒有番號的新兵師防守京城就可以了。
不過崇禎卻不認同這個看法,第一、五師是騎兵師,他自然是要帶走的,第二、六師是步兵師,第3師則是車騎師,他覺得留下一個步兵師協助孫承宗控制京城還是需要的。
“朕出征之后,孫先生便要獨當京城守衛之重任,手中沒有一只可靠的軍隊如何能成?朕在京城,錦衣衛和御前侍衛親軍自然不敢不服從朕之命令。但是朕出征之后,孫先生的命令未必就能讓他們完全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