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四日上午,朱由檢帶著東路軍主力2萬余人從宿營地出發,經過了1個多小時的行軍之后,抵達了忍字山口的大營東面。
這座大營并非后金軍隊所修筑,而是張春帶著明軍修建的。也正因為如此,整座大營修建的極有條理,各種防御設施也修建的相當齊全。
雖然后金軍攻破這處大營時,破壞了西面的不少防御設施,但是現在面對從東面而來的明軍,占據了這處大營的后金軍隊只是稍稍修繕了一下,便成了對付明軍最好的野外防御營壘了。
大營的西面一直延伸到了山口的中段,而東面則出了山口有一里多地,自西向東流去的灤河,貼著北面的山腳穿過了這處山口。
南面的山勢陡峭難以攀登,因此敵人只是派出了少數兵力控制著山脊。而北面的山勢雖然稍稍平緩一些,但因為有灤河相隔,因此無法加以利用。
當初后金軍隊攻打這處大營時,只能選擇從正面進攻,雖然明軍士氣低落,但還是死傷了不少人馬。而現在輪到明軍來進攻這座大營,也只能選擇從大營正面進行突破。
和蒙古人修建的營壘外圍只用了單層木柵欄不同,明軍修建的大營完全是按照**謀部營建條例修建的野戰營壘。在雙層木樁圍墻內用挖掘壕溝多出的土壤進行回填,這種雙層夾心墻不僅堅固,而且還具有防備小型火炮轟擊的效力。
明軍隨身攜帶的弗朗機炮和6斤以下的野戰炮,對于這處大營的外墻并沒有造成什么傷害。當守在大營內的后金士兵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頓時紛紛從圍墻后面伸出了頭,對著遠處的明軍比劃著手勢,并進行謾罵挑釁了。
沒有炮耳的弗朗機炮調整射擊仰角極為麻煩,倒是明軍隨身攜帶的4門3斤榴彈炮,4門6斤榴彈炮,可以快速的調整角度,讓炮彈穿越敵人大營的圍墻,直接攻擊大營內部。
但是在看不到營壘內部的狀況下,這種盲目的射擊似乎并不能給后金軍隊予以重大打擊,因此前方的炮擊很快就停止了下來。
雖然張春畫出了他所修建大營的平面圖,但是當崇禎將明軍交給張春指揮,讓他作了一次試探攻擊之后,張春便發覺營地的格局似乎已經被后金軍隊改的面目全非了,原本他所認為的薄弱環節,現在都已經被后金軍隊一一修補,甚至于有些地方還設置了一些針對明軍的陷阱。
雖然這些陷阱很粗糙,但也足夠讓進攻的明軍遭遇挫敗了。張春在收兵之后,便跑去向皇帝負荊請罪。朱由檢詢問了諸將,要怎么才能擊敗這只后金軍隊奪回此處的山口控制權力。除了李宏元等幾位參謀認為不如等12斤炮上來,用12斤炮進行攻擊;其他人都建議修造楯車以抵擋敵人的弓箭,讓士兵躲在楯車后面靠近營墻,再近距離進行突擊。
朱由檢權衡了兩種意見之后,便讓軍隊暫時停止進攻,一邊讓張春帶人砍伐樹木督造楯車,一邊派人向后方督促12斤炮盡快前進。而他自己則繼續帶著參謀和將領在前線觀察地形,選擇進攻路線。
到了中午的時候,6門12斤榴彈炮和4門12斤加農炮都抵達了前線,李宏元隨即將4門12斤加農炮和2門12斤榴彈炮布置在了計算過的炮兵陣地,準備對后金據有的營壘發起進攻。
而第二炮兵團的官兵們也摩拳擦掌的想要在這場戰事中證明自己,從京畿出發之后,這只由275輛馬車組成的龐大隊伍,就一直在趕路之中。
雖然依據西式四輪馬車的轉向機構和明軍傳統的偏廂車結合,炮兵團所采用的重型四輪馬車載重達到了1.2噸,新采用的膠皮貼面車輪也大為提高了馬車的行動能力,但是離開了京畿附近的平原地形后,崎嶇的山地道路依舊給這只車隊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行軍速度一直困擾著這只炮兵團,更讓他們沒有趕上灤河之戰,這讓軍中眾人對于炮兵團占據了大量資源卻又沒起什么作用大為不滿。讓重型火炮守城,輕便的佛郎機炮用于野戰的觀點再次在軍中盛行了起來。
畢竟一門12斤榴彈炮加上炮車的重量已經快接近1500斤,而一門12斤加農炮加炮車的重量則接近了3000斤。而普通佛郎機炮不過500余斤,大型佛郎機炮也不過千斤上下。輪起轉移的方便,后兩者就要遠過于前者了。
下午1時左右,12斤炮的陣地終于布置妥當,而張春督造的楯車也造好了十一輛。根據**的建議,明軍分為左右兩路進行攻擊,楯車主要集中于北面較為開闊的區域使用,而南面則在火炮摧毀營地外墻后開始進攻。
根據對上午炮擊敵人營地的成果分析,李宏元把一半火炮的射擊目標對準了大營東面的正門,畢竟用原木制成的營門可沒有雙層防護。
即便是對12斤加農炮信心十足的李宏元,估計想要在大營外墻打出一道缺口,也起碼要五、六輪炮擊之上。但事實上,第一輪炮擊中,就有一發炮彈在敵人大營的營門上打出了一個缺口。武納格在營門后面布置的一隊準備出擊的騎兵,被這發炮彈削去了一個角,起碼有3人當場死亡,5人身負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