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果爾代帶著2000多蒙古附庸部族的人馬出營擋住明軍的右翼,試圖將這只明軍騎兵趕回去。
雖然莽果爾代手下有2000多人馬,但是這些人馬分屬10多個小部族,最終合成了4只不相統(tǒng)屬的小部隊。
沖在最前面的是翁牛特部的人馬,其后則是巴林部,翁牛特部雖然和關(guān)門36部比鄰而居,但和大明的關(guān)系卻一向比較疏遠。
跟隨后金軍隊入關(guān)之后,班第偉徵率領(lǐng)的300多翁牛特部騎兵也沒有少劫掠明人。因此聽到明軍沖擊本營時,倒也知道此時應當拼命了。
不先擊退明軍騎兵,他們未必能夠在明軍騎兵的追擊下,全體安然的撤出關(guān)去。
而他們身后的200多巴林部騎兵卻顯得有些無精打采,作為內(nèi)喀爾喀五部最強大的一部,因此受到林丹汗的猜忌,最終不得不投向了后金。
但是努爾哈赤同樣忌憚巴林部在內(nèi)喀爾喀五部中的強大影響力,找了個借口誅殺了巴林部的臺吉囊努克,使得巴林部各臺吉出逃,巴林部才開始漸漸衰落下來。
努爾哈赤死后,政治手腕高超的黃臺吉登基,對遼東蒙古各部實施拉攏、分化、武力打擊等手段,使得遼東蒙古各部開始向后金屈服。
眼看后金國統(tǒng)一遼東之勢漸漸形成,巴林部的臺吉色特爾,就帶著兒子色布騰、額布格岱,還有洪巴圖魯?shù)膬鹤由狻⑼泄麪柊汗膬鹤訚M珠習禮等巴林部諾顏,投奔了后金國。
雖然巴林部的蒙古諾顏投奔了后金,但是巴林部的部民們此刻還沒有對后金國真正歸心,他們還記恨著努爾哈赤對巴林部的屠殺。
跟隨后金入關(guān),為后金軍隊做一些輔助工作,這些巴林部騎兵大約還成。但是,在這種局勢不妙的狀況下為后金國拼命,這些巴林部的騎兵就有些消極了。
莽果爾代看著前面兩部人馬的表現(xiàn),也有些無可奈何。他現(xiàn)在只能指望翁牛特部能夠順利擋住明軍騎兵的沖擊,則巴林部就算再消極,也要在他率領(lǐng)的后軍壓迫下向前沖去,同明軍拼殺起來。
一旦雙方開始流血,這些巴林部騎兵就算再避戰(zhàn),也要為了自己的性命,同明軍搏殺下去了。
莽果爾代的想法很好,但是現(xiàn)實卻重重的打了他一個耳光。翁牛特部騎兵快接近明軍騎兵時,便拉長了隊列,形成了3排騎兵鋒線。
但是原本緩步前進的明軍騎兵,在看到翁牛特部騎兵后加速,原本平直的陣列線中頓時突出了兩只箭頭,向著翁牛特部騎兵陣列的中間撞了上去。
一名身穿紅色甲胄的明軍將領(lǐng),一直居于明軍騎兵中間箭頭的最頂端,他就如同錐子上最鋒利的一點,毫無阻礙的便鉆透了翁牛特部騎兵組成的3排陣列線。
擋在這位明軍將領(lǐng)之前的翁牛特騎兵,連阻礙一下的資格都沒有,便被這位明軍將領(lǐng)或挑或掃的打落馬下了。莽果爾代雖然距離這位明將還有3、4百步,看著這位明將輕松破陣的樣子,他的腦后也隱隱有些發(fā)寒。
莽果爾代所注意到的這位明軍將領(lǐng),正是大明知府盧象升。雖然他是一個文人,但卻自幼習武強身,練武時可以輕易耍弄140斤左右的大刀。
說句不好聽的,西路明軍之中那些將門出身的武將,估計盧象升饒他們一手,都能輕易擊敗他們。
盧象升雖然沒能得到皇帝的任命,不能像孫傳庭一樣籌辦新軍,從而練出一支實力不錯的軍隊。但是他喜好習武的性格,卻讓他府內(nèi)的家丁變得甚為出色。
而孫傳庭無法阻止盧象升沖在第一線,也將自己的親兵調(diào)了一半給他。這樣一來,盧象升左右倒是有了上百武藝出眾的精兵。
從春秋時代到大明,這幾千年來的戰(zhàn)爭,也許武器和戰(zhàn)術(shù)都有了不小的變化,但是有一樣東西卻依然沒有變化,“夫戰(zhàn),勇氣也”。
當身為將領(lǐng)的盧象升沖在了第一線,孫傳庭指揮的這只明軍騎兵,士氣就變得相當高昂了。而盧象升的武勇,更是將這只明軍的士氣帶到了頂峰。
而在另一方面,本就人心浮動的蒙古附庸各部,看到算得上精銳的翁牛特騎兵,如同揚湯沸雪一般消失在明軍騎兵的隊列之中,頓時就下意識的勒住了馬匹。
排在第二陣列的巴林部騎兵,看著最先突破翁牛特部騎兵陣列的明軍將領(lǐng)毫不停留的向自己撲來,便很有默契的一分為二,讓開了明軍將領(lǐng)的沖擊道路,撥馬向著旁邊繞陣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