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解散了議會之后,也就失去了向各地地主們加稅的權力,畢竟各郡的郡政府都控制在鄉紳手中,沒有了鄉紳們的協助,英王就無法提高土地租稅。
在這一點上,英國的農民倒是比大明的階級兄弟要幸福的多。在大明因為有一個成熟的文官統治機構,所以縉紳們采取的是陰奉陽違的抗稅辦法,就是把本應該由自己承擔的稅務轉嫁到自耕農身上去。而在英國,因為王權的虛弱,郡政府的鄉紳們就把國王的加稅命令給丟棄在一邊了。
這兩種不同的抗稅方式同樣也導致了不同的后果,大明這邊是大量自耕農的破產,導致稅收的征收比例逐年下降,這些人把怨恨集中到了朝廷和縉紳頭上,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就是各地揭竿而起的局面。
但是在英國,因為鄉紳們對于國王征稅命令的直接抵抗,使得他們在地方上成為了自耕農的保護者和代人,并進一步控制了地方上的事務,從而加強了鄉紳們反抗國王的底氣。
不過這只是庫爾纏不看好查理一世的原因之一,之二么就是查理一世解散議會之后實施的加征稅收方式。既然不能從土地稅上想辦法,查理一世自然就要從其他方面想辦法了,只不過他的選擇并不多。
因為伊麗莎白時期留下的政治傳統,國王想要增加稅種和土地稅的比例必須要征得鄉紳們的同意,要不然就只有出賣王室擁有的土地來填補虧空了。后一種方式也是英國清教徒迅速擴張的原因,因為王室擁有的土地大多來自于對天主教會沒收的地產。
查理一世想要轉向支持天主教以贏得羅馬教廷的支持,以贏得英國在歐洲事務上的發權看起來很是精明,但實質上卻是愚蠢之極。因為在過去百余年里,英國的清教徒們正是吞食著英國天主教會的尸體成長起來的,國王在宗教信仰上的轉變就涉及到了一個關鍵問題,清教徒們過去以低廉價格從國王手中購買到的教會地產,是否要歸還教會?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女王正是依賴著清教徒們的堅定支持,把英格蘭的天主教徒們給打壓了下去,而查理一世卻試圖拋棄自己的堅定支持者,去向一群搖擺不定的天主教徒們獻媚示好,這不就是自絕于人民么。
不過查理一世手下的稅收部門還是相當出色的,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繞過議會和不必出賣王室地產的辦法,來增加國王的收入。
那就是是增加日用消費品的流通稅和進出口貨物的關稅,這是國王所擁有的權力,不必再經過議會同意。而且征收這兩種稅收并不需要通過地方郡政府,只要國王直接對自己的稅收官下命令就可以了。
英王的加稅方式對于大明人來說簡直是毫不陌生啊,我大明神宗皇帝早在幾十年前就向各地委派稅監這么干過了。這樣的征稅雖然能夠解決燃眉之急,但是卻讓神宗皇帝的名聲在知識分子和商人口中臭了街。
查理一世的稅收官同樣不比大明的稅監們清廉多少,一名英國普通海關官員的年薪是30英鎊,但是其灰色收入是年薪的2—3倍。而且英國此時實施的是包稅制,也就是說國王可以把收稅權出賣給商人,讓商人去征收一定時間內的稅收。這幾乎和宮內派出稅監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一個收錢的是國王,而另一個收錢的內庫而已。
即便是依托著東廠、錦衣衛和各地的官府,稅監激發的民變也是此起彼伏的。英國的稅吏們引發的民眾怨恨自然也不小,只不過在庫爾纏看來,這種強征稅收的真正后果還沒有真正引發出來。
對于英國社會有所研究的他認為,查理一世強征的稅收實質上正好變成了城鎮經濟發展的最大阻礙。
依靠著制造業發展起來的英國城鎮,其中最大的一項制造業就是毛紡織業。光是英格蘭就有超過20萬的紡織工人,主要分布在英格蘭的西南部、東盎格利亞、奔寧地區。不過在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之前,紡織業并不算是一個穩定的產業。他們不僅要面臨外國的競爭,還要受到歐洲連年戰爭的影響。
因此英國紡織工人最為煩惱的問題就是,他們經常存在著半失業狀態。工廠的訂單總是小于他們的生產能力,迫使這些工人們不得不半日工作,半日發呆。不能完全的把自己的勞動力全部出賣出去,也就使得工人家庭無法確保收支平衡。
比如在奧爾納姆市,十分之一的家庭需要定時從濟貧稅中獲得補助,還有近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家庭有時需要領取救濟物資或補助(燃料或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