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低著頭來回走動著說完之后,卻發現王體乾愣愣的站在邊上,并沒有按著他的意思寫下去。
他有些不悅的問道:“王公公你楞在那里干嘛?是沒聽清楚我剛剛的話嗎?”
王體乾一個激靈,馬上醒悟了過來,他馬上跪在地上勸說道:“陛下,這后一道旨意實在是太過于寬厚了,我大明的官職不可如此輕縱啊。且陛下昭告天下之后,要是有奸民作祟,先做海盜后投誠,這不是有違陛下的仁厚之心嗎?且外朝閣老們必不肯為陛下草擬此詔,而六部給事中也必然會封駁此敕…”
看著王體乾跪在地上辭懇切的的勸說著,朱由檢這才發現自己對皇權的地位有些高估了。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維持皇權至高無上的制度。
但是幾百年來文官勢力的膨脹,已經把大明的皇權給限制住了。簡單的來說大明的文官對付皇權的辦法就是,用祖宗制度來壓制皇帝個人出格的想法,再以也許我不能阻止你去做什么,但我可以不讓你做成功什么事,用無盡的水磨手段,消滅掉皇帝心中的雄心壯志。
這要是在平常的年代,對于一個農業國家來說,皇帝和官僚管理的越少,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的影響就越少,這個社會就會運行的非常穩定,也就是所謂的無為而治。
但是處在這個千年以來的小冰河期,天災人禍不斷,內憂外患也從未停止的時代,大明政府的無所作為,就是對人民最大的不負責任。
朱由檢權衡再三,突然轉頭對著一不發的魏忠賢詢問道:“魏公公,你也和王公公一樣的看法嗎?”
魏忠賢似乎早有所料,不慌不忙的說道:“陛下可以先把敕書中,招撫海盜來投的后半段先去掉。待海盜歸降之后,再由本部官長保舉陛下所許之官,則必外朝官就不會反對了。”
“魏忠賢的意思,就是把他的要求變成海盜歸附的潛規則了。那樣的話,這份敕書的影響力就小多了,且任何潛規則,最后都會變成藏污納垢的所在。”朱由檢默默的考慮了許久,卻發覺最后還是魏忠賢的方法最具可操作性。
朱由檢現在手上可沒有可用的人手,要是他堅持己見,導致外朝文官給他來個消極怠工,那他可就真要兩眼一抹黑了。
聽到朱由檢做出讓步之后,王體乾松了口氣。對他來說,在這新舊交接的非常時期,能引起外朝爭議的事越少越好。
然而事情并不是以王體乾的意志為轉移的,對于朱由檢第一次發出的兩道敕書,外朝文官對于后一道敕書,招撫一個降而復叛的海上盜賊毫不在意。
但是對于朱由檢招募徐光啟、王徵、西方傳教士等,修訂歷法一事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黃立極、施鳯來、張瑞圖、李國普是天啟七年的內閣成員,他們對于朝中有人支持中國傳統歷法、有人支持少數民族的歷法、只有少數人支持徐光啟等人修訂西歷的局面有些拿不定主意。
于是在九月初四的朝會中,內閣閣臣正式向朱由檢提出了這三種意見,請求朱由檢再做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