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英的繼母曾經是教她學琴的老師,也是一位能書善畫的才女。在繼母的教育下,田秀英多才多藝,書、畫、琴在宮中可謂一時無二。
但是在父親寵溺下長大的她,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后宮的險惡。她處處和周玉鳳爭奪崇禎寵愛的舉動,讓自己處在了一個危險的境地。
不過田秀英家境富裕,因此比起節儉的周玉鳳,田秀英可謂出手大方,這倒讓她在宮內獲得了不少好評。
而月梅則是他父親當初特意送入信王府照顧她的,比起還不成熟的田秀英,年近20的月梅可謂嫻熟于人情往來。
因此王承恩派遣身邊親信傳話中,透露出來的示好之意,她立刻就察覺到了。
田秀英并不愿意干這些隱私的勾當,她更喜歡朱由檢對自己的感情是純粹的,而不是夾雜了其他東西。
不過田秀英也知道,皇宮和信王府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她如果不做,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田秀英對著銅鏡內的自己看了許久,才幽幽的嘆息道:“這些事情我不懂,也不想懂。就交給月梅你去處理吧,不過千萬別被陛下知道了。”
“請殿下放心,奴婢一定會辦得妥妥當當的。”月梅對著田秀英恭敬的說道。
被朱由檢期待了很久的王在晉終于返回了京城,在朝會上,王在晉提出了他在回京途中仔細考慮過的,裁撤遼東軍,及修建山海重關計劃。
吏部尚書徐光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修建山海重關,不如仿造西洋筑城術,修建西洋銃臺。
天啟二年孫元化曾經上過三道關外筑銃臺呈,孫元化經過對山海關地形的仔細考察,認為在一片石以西10里,山海關之東15里,三道關口外的適當位置,修建西洋銃臺最為合適。
這里北面依山,南面靠水,地勢險要。在這里修筑銃臺,完全可以扼守東虜入關的路線,并和山海關成犄角之形。
孫元化上呈時,正值王在晉和孫承宗等人爭論,守寧遠還是守山海關最激烈的時候,因此王在晉早就不記得孫元化的上呈了。
當徐光啟再次提出來之后,王在晉研究了半天,認為修建三道關銃臺,雖然沒有山海重關防護嚴密,但是在費用上卻大大的節儉了。
孫元化此時正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在孫元化的介紹下,朱由檢終于了解了,所謂西洋銃臺,其實就是棱堡。在開花彈沒有發明之前,棱堡就是攻城部隊的噩夢。
朱由檢聽完之后,便詢問道:“那么大明誰有修建這種銃臺的經驗內?”
徐光啟推薦到:“閩商伍繼彩曾經招募過,在菲律賓修筑過銃城的李氏父子,也在潮州府南澳縣修過獵嶼銃城,在漳州府海澄縣修過大泥銃城、溪尾銃城。臣以為,可以招募他們修建。”
孫元化則舉薦西洋傳教士高一志。朱由檢都一一同意了。
但是隨后對寧遠守軍的裁撤和要不要放棄寧遠防線問題上,王在晉和孫承宗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朝中官員站在王在晉一邊的寥寥無幾。
孫承宗雖然上次朝會被朱由檢說服,暫時放棄了收復遼東故土的計劃,但是對于王在晉這種完全放棄寧遠防線,直接把防御陣線撤退到山海關的策略,他還是堅決反對的。
王在晉堅持道:“遼東軍裁撤之后,防守寧遠的兵力就會不足。從山海關到寧遠之間距離240余里,如果寧遠遇到危險,從山海關出發的援軍最快也需要8天才能到達。
大明救援,則東虜可以圍城打援。大明不救,則寧遠必不可保。如此一來,寧遠城就成了雞肋,平日耗費錢糧,戰時又成了大明的包袱。因此,守著寧遠究竟有何益處。”
孫承宗則反對道:“雖然大明暫時放棄了收復遼東的計劃,但是絕不可以放棄寧遠防線,一來大明在寧遠有駐軍,則遼東淪陷百姓才不會心懷絕望,甘心為東虜出力。
二來如果大明在寧遠存在駐軍,東虜才不敢隨意出擊。如果讓東虜放手擊敗蒙古插漢部,則我大明不但失去一大援助,也會讓東虜去一心腹之患。
三來遼東現在不適宜規復,不代表今后大明就不規復遼東故土了。留著寧遠防線,等我大明緩和了元氣,正好作為收復遼東的出發基地。
四來遼東軍民幾近數十萬人,如果放棄寧遠防線,則關外必不可保,這數十萬軍民移入關內,將要安置在何處?若是安置不好,則京城左近豈不成了禍亂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