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愛信不信,村里還有其他人在工廠干活,你們要是不信,可以去問問他們。”
說完,田素不再理會村民,徑直朝著自己家走去。
她想著這次賺了些銀子,終于能給家中的女兒做一件像樣的新衣服了。
村民們自然不會輕信田素的一面之詞,轉身就去找其他在粉條廠工作的村民求證。
結果,得到的回答與田素說的毫無差別!
這下,村民們才徹底相信,粉條廠的待遇好得沒話說,這樣的工作打著燈籠都難找。
粉條廠的事務繁雜瑣碎,夏清寧擔心李雨一個人應付不過來,詢問過李雨的意見后,聘請了一位賬房先生。
這位賬房先生主要負責記錄賣出去的粉條數量以及進賬的銀子,其他事務依舊由李雨負責。
工廠生產的粉條根本不愁銷路,除了在本地銷售得火熱,附近幾個縣城的商家也紛紛前來訂購。
隨著夏清寧收購番薯的價格上漲,粉條對外的售價也相應提高。
即便如此,前來購買粉條的人依舊是絡繹不絕。
粉條廠第一個月生產的粉條全部售罄。
一時間,粉條成了整個黔州的熱門新興產品。
就連最偏遠的明州,都有人聽聞風聲,開始購買粉條。
四月初,夏清寧收到了皇上、爹娘以及九皇子寄來的信件。
夏清寧心里清楚,九皇子帶著軍隊前往邊境,隨時都有可能與蠻族正面交鋒。
出于對邊境百姓和戰事的擔憂,她率先打開了九皇子的信。
信封上寫著“夏清寧親啟”,她看都沒多看一眼,直接撕開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紙。
“清寧,見字如晤,我已……”
她略過那些寒暄問候的話,直接尋找關鍵信息。
九皇子在信中記錄的情況很簡潔,主要是詢問羽絨服的事情。
邊境地區天氣寒冷,蠻族兵強馬壯,肯定不會在夏季和秋季開戰。
蠻族屬于游牧民族,一直在尋找適合駐扎的地方。
九皇子擔心蠻族會在秋天,城中糧食收獲時,或者冬季,草原上糧食匱乏的季節發動進攻。
這兩個時節對大宋百姓和士兵都極為不利,他十分擔心士兵們的安危。
夏清寧放下手中的信,疲憊地坐在椅子上。
明州種植的棉花數量稀少,她之前把種子交給九皇子,讓他找農莊培育,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成果。
邊境有數十萬士兵,即便農莊種出棉花,僅憑農莊里的棉花,遠遠不夠。
黔州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不多,怎樣才能種出供數十萬人使用的棉花呢?
夏清寧拋開腦海中雜亂的念頭,隨后拿起爹娘的信。
信里爹娘叮囑她要注意身體,如果覺得在黔州太辛苦,就回京城,他們一直在家里等著她。
最后拿起皇上的信,皇上從九皇子那里得知了水泥路的事情,對她夸贊有加。
另外,信里也提到了棉花的事情。.b